典章,是典章制度的简称,是形成文字、载入典籍、奉为经典的制度规范,会典则是典章制度的汇编,它常常记述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方面典章制度的沿袭变革,比“会要”内容更加广泛。会典源于唐开元间官修的《唐六典》,以玄宗理、教、礼、政、刑、事“六典”为书名,分述各级政治机构、设官掌职、典章格律等。唐杜佑《通典》则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宋元以后内容更加丰富。冠服内容大多编于礼仪门类。
唐玄宗李隆基撰,李林甫注,明正德乙亥王鏊序,卷十一尚衣局,卷十二宫官尚服,卷十四诸陵署主衣,卷二十二织染署,卷二十六内直局等。光绪二十一年(1515)广雅书局刻本。
唐·毋熙等撰,三十卷。宋·陈振孙编,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北京图书馆藏南宋本影印。又日本广池学园事业部昭和48年(1973)本。
金·张玮等撰,四十卷,分二十五门,“仪仗”门及“舆服”门之仪仗上行状,皇后卤簿、皇太子卤簿、常朝仪卫之礼服、皇后车服、皇太子车服及臣庶车服,记载了金太祖至章宗前近八十年间的服饰制度。有清乾隆《四库全书》本,1917年《广雅书局丛书》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简称“元典章”),元英宗时官修,作者不详。前集六十卷附新集,分十门。书中“礼部·礼制”类之“服色”,有:文武品从服带、贵贱服色等第、提控都吏同公服、礼生公服、典吏公服、巡检公服、儒官服色、站官服色、秀才祭丁当备唐巾襕带、南北士服各从其便、僧人服色、娼妓服色等;“兵部”记军装之定制;“工部”载录造作之缎疋等。记载了自元世祖至英宗王朝的服饰礼制。有光绪刻本,1958年北京中国书店重印光绪本。又台北故宫1976年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元刊本。
明·徐一夔等纂修,五十三卷。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诏修纂礼书,三年书成,名为《大明集礼》,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乐等十二纲。凡文中所涉及器具名物,皆绘图、并附说,述其本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嘉靖九年(1530)经厂刻本。
明建文惠帝朱允炆敕撰,内府刻本,大连图书馆藏书。三、冠服制度,六、妆奁。
明·李东阳等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二百二十八卷万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卷六十至六十一冠服。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8月影印万历十五年《大明会典》本五册。又中华书局1988年缩印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排印《明会典》本。又台北东南书报社1963年本。
唐·杜佑撰,二百卷,典章制度通史,分八门,其中“礼典”门,载有隋代以前的:君臣冠冕巾帻制度、君臣服章制度、后妃命妇首饰制度、后妃命妇服章制度、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制度、凶礼丧服制度。连载有唐开元年间君臣冕服冠衣制度、皇妃王妃内外命妇服、首饰制度、皇帝和皇太子加元服等。记录了唐以前服饰典制的发展变化。有乾隆武英殿“三通”本、光绪浙江书局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198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
清·纪昀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官修、记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的典章制度,保存服饰制度犹以明代史料为详。有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又台北新兴出版社1965年本。
卷五十四嘉礼四冠服,浙江古籍出版社十通本,1988年11月。
宋·郑樵等,一百卷,有乾隆武英殿刻本,老绪浙江书局刻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为上古至北宋典章制度史书中“略”下分列十二门,涉及服饰礼制史料,如“礼略”之“嘉礼”的: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诸侯大夫士冠;“凶礼”的丧服。“器用略”的:君臣冠冕巾帻制度、历代冕弁、君臣服章制度、后妃命妇首饰制度、天子诸侯玉佩剑绶制度等。
清·嵇璜,六百四十卷,乾隆敕撰,有光绪浙江书局刻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其中“器物略”记有五代至明末服饰典章礼制及名物史料。
清·嵇璜,一百二十六卷,乾隆敕撰,有光绪浙江书局刻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其中“器物略”记有清初至乾隆服饰典章礼制、名物史料。
宋元·马端临,三百四十八卷,有乾隆武英殿刊本、咸丰崇仁谢氏刊本,光绪浙江书局刻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记上古至宋宁宗时典章制度之沿革,凡二十四门,卷111~113记君臣冠冕服章制度,卷114记后妃命妇以下首饰服章制度,可补《宋史》、《通志》等之不备。
(原名“钦定大清会典”),清·托津等修,清代典章制度之总汇。成书于康熙、乾隆、嘉庆间。包括《大清会典》八十卷。《大清会典事例》九百二十卷、《大清会典图》一百三十八卷。书中存清代服饰典章制度,如《事例》“礼部婚礼类”中记公主下嫁礼至官员士庶婚礼服饰礼制;“冠服类”载上自皇帝下至士庶冠服;“冠服通例”详述规格、形制、佩饰、纹样、衣料及服色制度。《大清会典图》完成于嘉庆朝,木刻版画图清晰具体,数量宏大,并有文字说明,极富参考价值。冠服类有:王公百官服图之端罩、补服、朝服、蟒袍、公服袍、舞生袍、执事袍、乐生袍;王公百官行衣、雨衣、朝珠、带等图;公主福晋命妇冠图、服图、金丝图、耳饰图、领约图、朝珠图、彩帨图等。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通常所见为光绪年间内府刻增修本。1963年台湾中文出版社缩印光绪本。
见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1278~128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
五十卷,清·来保等奉敕撰,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另有穆克登额等奉敕撰五十四卷本,光绪九年(1883)江苏书局刻本,十二册。又台北世界书局四库全书荟要本。
(又名“钦定皇朝礼器图式”),清允禄等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内府彩绘本。册页、绢本、不分卷,全书共九十二册,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门。图式板框41×39cm,右为设色图画,绘图极为精美,左为楷书图说,记载详实,字体秀美。又有木刻印本,乾隆二十四年(1759)奉敕编纂,全书十八卷,卷四至卷七为“冠服”部,有:皇帝冠服,皇太子及皇子宗室王公额驸冠服及朝带,民公冠服、朝珠朝带,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以下至乡君冠服,民公夫人以下冠服之规定。卷一三为“武备”部有:兵服甲胄,皇帝大阅胄甲,随侍胄甲,骁骑校甲、皇帝行冠,袍、带、行裳等。木刻印本插图为木刻版画,也极为精美。有《四库全书》本及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荟要》本。又台北世界书局《四库存全收》荟要本。
见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1281~128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一版,1994年8月一刷。卷之九典礼五冠服(上册152~168页)。又台北新兴笔记小说大观八编。
清·吴荣光撰,二十四卷。取材于《大清通礼》、《大清会典》、《学政全书》等官书。所载服饰典制,如卷八“制度”门中的冠服、赏翎、仪卫、军装等。其中“冠服”,如:冠制、服制、民公侯伯子男冠服、品官冠服、士民冠服、民公侯伯子男夫人冠服、命妇冠服;“赏翎”如:品官生监常用顶带、冠服禁例;“军装”如:盔制、甲制、撒袋、佩刀、纛制等。卷十五“丧礼”门,则对丧服制度,服制沿革等做了记载。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南海吴氏陟慕居刻本、同治九年(1870)江苏书局刻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清·王侃撰,二卷,在《巴山七种》本,另北京光裕堂刻本第1册。
清·阎镇珩著,二百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3月影印光绪本。卷一百三十四礼器考·服冕(卷下166~171页)。
台北文海,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