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是解释文词含义之工具书,根据释文之详略和体例之不同亦 可称之为字典或词典。《荀子·正名》:"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 论一意也。"中国古代辞书的功能是训话。训,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 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和说明,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以字(词)为主。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话,通"故",本义为用通行的话 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说文》:"话,训故言也。"《毛 诗·周南·关睢》话训传疏:"话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 也。"研究古文献语义的训话学,萌芽于春秋战国,初兴于西汉, 鼎盛于清代。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称声训;用字形结构解释字 义,称形训;用通行词直陈词义,称义训。字、词的意义是不断演变 的,古代辞书及其所作训是对照古今的重要工具。
是我国现存最卓的训话专书,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 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者不祥,学者认为成书年代在战国 到西汉初年之间。全书收词语四千三百多个,分为两千多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话"、"释言"、"释训"、"释亲"、 "释宫"、"释器"等十九篇。其中所释之辞相当广博,与染织服饰 史相关者甚多,如"释话"记绍、、嗣、续、、缕、绩、武、系 等;"释言"记纸、袍、袭等。此书被后人作为儒家经典编入《十三 经》。晋郭璞曾为之注,宋邢为之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目 前常见的还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蔬》等,对原 书多有增补。目前易见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尔雅义疏》影印本和 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尔雅注蔬》。
亦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 编排的字典。全书分十五篇(今本析为三十卷),书中收录服饰相关 的条目很多,如"部"有纪、纤、约、、红、、纫、纣、、增、绮、、绢等"衣部"有袍、祗、袖、、被、等;"巾 部"有愤、燥、噗等。清代段玉裁曾为之注,并有《说文解字注》刊 行。原作写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 或清代注释本,如1963年中华书局本。
全名《韬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撰,原 本十五卷,今存十三卷,分一百九十三韵,为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 专著。卷四为服饰专题,对各地方服饰名物之不同称谓有所解析。晋 郭璞有《方言注》,清戴震有《方言疏证》,钱绎有《方言篓疏》, 对原书均有增补,可比较阅读。
亦称《逸雅》,东汉刘熙撰。全书共八卷,卷首自序 云:"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 地、阴阳、四时、邦国、都、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 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其二十七篇依次是:释天、 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 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 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 疾病、释丧制。其中《释名·释衣服》篇详细收录了大量关于当时服 饰制度的史料。清毕沅有《释名蔬正》八卷及《补遗》一卷。王先谦 有《释名疏正补》八卷及《释名疏正补附》。《释名》、《尔雅》、 《方言》、《说文解字》被称为汉代四大训话专书。
又名《急就章》,西汉史游著。今本三十四章,按姓 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三言、四言或七言韵语。收录服饰 相关汉字二百多个,服饰名词百余条。对西汉以前的服饰研究参考价 值颇高。唐颜师古曾为之注,注释中亦可见唐代服饰相关记载。宋王 应麟有《急就篇补注》四卷,补颜注之未备。
三国时魏人张揖撰,书名《广雅》有增广《尔雅》之 意。书中篇目分为十九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 的体例,都和《尔雅》相似,但内容比《尔雅》更加广泛。保存了 较多服饰相关资料,对古代发式、冠巾、衣服、首饰、鞋履等均有 发。清王念孙撰《广雅蔬证》,对此书有所增补。可见1983年中华书 局《产雅蔬证》影印本。
南朝顾野王撰。全书共三十卷,分五百四十二部,书中 玉、皮、革、乡、巾、帛、衣、裘等部,多有服饰相关资料。宋陈彭 年等重修,改书名为《大广益会玉篇》。易见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玉篇校释》影印本。
唐惠琳撰,全书共一百卷。本为佛教教词书, 对汉文佛经及其他佛教著作进行训释,参考了诸如《说文》、《字 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切韵》等字典韵书。 亦荐僧家俗人与衣冠相关之词语。
原名《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撰。为现存最完整古 代韵书,是当时流行的韵书、字书汇编。收(裙)、(戎衣)、缔 等条目,并均予解义、注音,并附引文。易见商务印书馆1939年本。
明方以智撰。体例仿《尔雅》,内容广泛,考证名物、 象数、训话、音声等。全书共五十二卷,分四十四门,其中卷三十六 和三十七专述衣服,对冠帽服履和佩饰布帛等都有记载。较早的版本 有清康熙刊本,自前易见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