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6

忠惠被执于元宰相国老会旻天寺议上书请赦王罪齐贤草其书曰: "高丽国耆老众官谨斋沐上书于征东省诸相公执事。 朝廷使臣朶赤等钦奉郊天大赦德音前来王京。 我宝塔实怜王引僚吏备仪仗出迎城外入于本省。 听诏讫使臣等就执王上马回去。 事出仓卒凡在陪臣措躬无所尙复奚言 然念王年少不更事直情径行所以致此原其本意盖亦无他。 天日照临胡可诬也 又念小邦始祖王氏开国海隅四百二十六年子孙相继二十八世。 历宋辽金通使往来  而已。 及我太祖圣武皇帝龙兴之际有金山王子者驱掠中原之民 复亡辽之业势穷东走陆梁岛屿。 太祖命哈眞 刺两将帅讨罪天寒雪深饷道不继。 我忠宪王遣赵 金就砺等助兵 粮一举破贼。 于是两国同盟万世子孙无忘今日因分所虏生口为信。 今小邦有契丹场是也。 世祖文武皇帝观兵襄阳阿里 哥扇变漠北诸侯虞疑各怀去取。 我忠敬王时为世子蒙犯霜露直至 梁以迎于道。 世祖望见惊喜曰: '高丽荒远之邦。 今我北归将继大统彼其世子自来归我。 天赞我也。' 忠敬王旣当国陪臣林惟茂父子不喜内属擅废立阻兵江华。 世子忠烈王奔告朝廷世祖赫怒诏: '王复位乘驲入觐。' 王及世子引兵东还擒戮逆党去水而陆一心供职。 忠烈王之世世祖两征日本。 王遣金方庆等修其战舰每为先锋。 又乃颜之党哈丹攻陷水达达女眞之地侵及我疆欲抗天威王出兵逆击之只轮无返者。 大德末益知礼不花王左右仁宗皇帝定乱淸宫奉迎武宗皇帝为一等功臣。 是则王氏忠于朝廷也久矣。 又念世祖皇帝厘降忽笃 迷思公主是生益知礼不花王益知礼不花生阿纳 室利王阿纳 室利生宝塔实里王。 宝塔实里王虽 且远其于世祖实有肺腑之亲焉。 又念皇后奇氏生自小邦上配至尊诞毓元良为天下所庆赖。 朝廷之视小邦不应 诸蕃同焉。 又念小邦 日本隔海为邻我之蒙福彼则愧其归化之迟我之获戾彼则甘其执迷之陋势之必然者也。 昔周执卫侯 而卒令复位汉征梁王武而亦使归梁。 有以见王者之大度也。  我朝廷自列圣以来好生之德万万过于周汉而今则亲享南郊尊祖配天。 大礼旣成德音广布外薄四海蹈舞欢呼。 苟有一物不被其仁泽者所宜痛心。 钦惟圣天子以宥过无大之仁 回一念使我宝塔实里王免离罪 游泳恩波且使王氏君臣社稷不替其名衣冠风俗 仍其制山海愚民获安旧业则太祖世祖勤恤小邦之意岂不益明 世祖厘降公主生子若孙以系远方之心其规模岂不益远皇后诞毓元良天下之庆赖岂不益伟小邦勤王敌忾之志岂不益坚日本未服之民革其执迷乐于归化其意岂不益笃四百二十六年二十八世血食之鬼岂不益感朝廷宥过无大好生之德岂不益播于天下后世哉 伏惟执事俯察 言达于天聪。" 后欲署名呈省国老多不至事竟未就。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7

忠穆袭位进判三司事封府院君。 上书都堂曰: "今我国王殿下以古者元子入学之年承天子明命绍祖宗重业而当前王顚覆之后可不小心翼翼以敬以愼。 敬愼之实莫如修德修德之要莫如向学。 今祭酒田淑蒙已名为师更择贤儒二人与淑蒙讲孝经语孟大学中庸以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而选衣冠子弟正直谨厚好学爱礼者十辈为侍学左右辅导。 四书旣熟六经以次讲明骄奢* {淫}佚声色狗马不使接于耳目习 性成德造罔觉此当务之莫急者也。 君臣义同一体元首股肱不亲附可乎 今宰相非宴会不相接非特召不得进此何理乎 当请日坐便殿每与宰相论议政事或可分日进对虽无事不废此礼。 不然则大臣日 宦寺日亲生民休戚宗社安危恐莫得而上闻也。 政房之名起于权臣之世非古制也。 当革政房归之典理军簿置考功司标其功过论其才否每年六月十二月受都目考政案用以黜陟永为恒规则可以絶请谒之徒杜侥幸之门。 今若因循不复古制深恐将来梁将祖伦朴仁寿高谦之辈蜂起而黑册之谤不可 也。 鹰坊内乘毒民尤甚者前已下令革罢。 后复迁延中外失望。 至使龙普驰出见责可不愧于心乎 德宁宝兴等库凡非古制者一切厘革庶永不负圣旨勤恤之意。 刺史守令得其人则民受其福不得其人则民遭其害。 官高而降为者偃肆不遵法年迈而求得者昏懦不任事或以请谒起垄亩垂金鱼者又不足言也。 请如古制朝士之未入 者必经监务县令至于四品例为牧守而监察司按廉使必行褒贬为之赏罚。 所谓官高者年迈者用请谒起垄亩者如不得已宁授京官勿与亲民之任。 行之二十年流亡不复贡赋不足未之有也。 金银锦绣不产我国前辈公卿被服只用素* {段}子若紬布器皿只用鍮铜* 瓦。 德陵作一衣问直则重辍而不为。 毅陵尝责前王: '蹙金之衣揷羽之笠非吾祖旧法。' 有以见国家四百余年能保社稷徒以俭德也。 近来风俗穷极奢侈民生困而国用 职此而已。 请宰相今后不以锦绣为服金玉为器又不使 服乘马者拥其后。 各务俭约讽上而化下风俗可以归厚也。 前者迫征暴* {敛}之布便合归于纳者。 然恐官吏 缘为奸细民未蒙实惠故宜分付诸司以充来岁杂贡令其得免先纳借贷之弊。 行省旣有文移当早施行。 三食邑旣立之后百僚俸禄不备。 夫以一国之主取群臣养廉之资以实私藏岂不贻讥后世 请闻诸两宫罢食邑还属广兴仓充其俸禄。 京畿土田除祖业口分余皆折给为禄科田行之近五十年。 迩者权豪之门夺占略尽。 中*闲屡议厘革辄以危言胁欺上听卒莫能行。 此大臣不固执之所致也。 果能厘革悦者甚众不悦者权豪数十辈而已何惮而不果为哉 州郡远年贡赋之逋欠者有司百计迫征十分莫得其一祗是* {敛}怨而已。 望下令自至正三年已前逋欠贡赋一切 免。 前此数年穷民有因暴* {敛}典卖男女。 请令诸道存抚安抚使出榜许其来京自告因以官财量给赎还其买者亦令自首若不自首后有告者不与其直勒还父母甚者治罪。" 后与安轴李谷安震李仁复增修闵渍所撰编年纲目又修忠烈忠宣忠肃三朝实录。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8

恭愍卽位未至国命齐贤摄政丞权断征东省事。 齐贤上书于王曰: "伏闻圣旨国王丞相一时受命上自德庆府下至小民踊跃欢 不可胜言。 又奉王旨凡一国紧要利民利国勾当悉皆行下见闻者莫不有更生之望。 但臣才微年迈万事皆不如人忽承重命为权省政丞感激之情上有天日。 恐不胜任措躬无地。 惟望印宝旣至妙选贤能以备庶官早下新命。" 寻拜都佥议政丞。 齐贤下理问裴佺及朴守明于行省狱流直城君卢英瑞于可德岛赞成事尹时遇于角山贬赞成事郑天起为济州牧使知都佥议韩大淳为机张监务。 时王在元国空虚齐贤措置得宜人赖以安。 尝于拜表升陛上行礼仪卫与王无异人讥之。 赵日新挟负 之功暴横骄恣以齐贤居右深忌之相诘。 齐贤白王曰: "臣不敢居具瞻之地。" 固辞不允又因堕马伤足上笺辞王不允加推诚亮节同德 义赞化功臣号。 齐贤又上三笺牢让不已遂致仕。 日新聚群不逞夜入宫害所忌纵兵诛杀。 齐贤以辞位得免。 日新伏诛起齐贤为右政丞赐纯诚直节同德赞化功臣号明年辞。 以府院君知贡举取李穑等。 复为右政丞辞封金海侯改门下侍中。 又辞不允。 六年乞以本职致仕从之。 国制封君致仕颁禄有差。 旣老而犹受厚禄于义不安故有是请。 朝论以为本职致仕非所以敬大臣也复封 林府院君。 奇辙等伏诛王以辙等衣服彩帛赐宦寺及两府齐贤辞以无功不受。 又上笺请老仍致仕。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9

撰国史于其第史官及三馆皆会焉。 王尝命齐贤议定昭穆之次语在礼志。 王又以修筑京城访大臣耆老齐贤上言曰: "三代而上不可知三代而下立都而无城郭未之闻也。 我太祖东征西讨削平僭乱统三为一之后七年而薨。 用疮痍之民起土木之役所不忍也故不城松京非不为也势不可也。 其后因循至于显王之初契丹躏 京邑烧毁宫室显王苍黄南狩。 当时若有城郭之固契丹未必躏 烧毁若此其甚且易也。 显王二十年始命李可道筑开京城郭。 后金山王子引兵而来西海道忠淸道沙平津北无处不至不得入京都。 余古车罗大屯兵黄桥又不能入京都以有城郭也。 城郭之当修无智愚皆知之矣。 若修之则农时不可夺 粮之资板筑之材不可不备起役之后大众一聚宫城及城门必令守备可也。 旣定此议虽有阴阳忌讳确然不改然后可就也。" 红巾之乱王南幸齐贤谒于尙州尝挥涕叹曰: "今日播迁何异玄宗禄山之乱 " 及贼退又与洪彦博言曰: "古人称: '壮哉山河此魏国之宝也。' 初若设险守隘制胜可必。 恨不早图也。 贼若野战则我军必败但因雨雪乘贼不虞故胜之。 此赖宗社山河之佑也。" 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谥文忠。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10

天资厚重辅以学问其发于议论措诸事业者俱有可观。 初齐贤读史至则天纪曰: "那将周余分续我唐日月。" 后得朱子纲目自验其学之正。 人有片善称誉惟恐不闻先辈遗事虽细以为难及。 平生未尝疾言遽色又及秽语。 晩年闲居对客置酒商 古今  不倦。 崔瀣尝叹曰: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吾于益斋见之矣。" 齐贤务遵古法不喜更张曰: "吾志岂不如古 但吾才不及今人耳。" 齐贤之孙连姻奇氏齐贤忌其盛满。 及拜平章恭愍 两制赋诗以贺且命齐贤 其事齐贤辞不为。 恭愍之宠辛旽也齐贤白王曰: "臣尝一见旽其骨法类古之凶人必贻后患请上勿近。" 旽深衔之毁之百端以其老不得加害。 乃谓王曰: "儒者称座主门生布列中外互相干请恣其所欲如李齐贤门生。 门下见门生遂为满国之盗儒者之为害如此。" 及旽之败王曰: "益斋先见之明不可及已。" 自少 辈不敢斥名必称益斋及为宰相人无贵贱皆称益斋。 其见重于世如此。 然不乐性理之学无定力空谈孔孟心术不端作事未甚合理为识者所短。 后配享恭愍庙庭。 所著乱藁十卷行于世。 齐贤尝病国史不备。 与白文宝李达忠作纪年传志。 齐贤起太祖至肃宗文宝达忠撰睿宗以下文宝仅草睿仁二朝达忠未就藁。 南迁时皆散逸唯齐贤太祖纪年在。 三子瑞种达尊彰路瑞种子宝林。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11

○达尊字天觉工文词。 初以荫补别将忠肃朝登第赐 带。 由思补升献纳寻迁监察掌令典仪副令。 忠惠如元与其父从之。 王复位授典理摠郞东还道卒年二十八。 子德林寿林。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12

○宝林为人严毅方正有政事才。 尝知南原府新置济用财以支供费民无横* {敛}。 又宰京山府道闻妇人哭曰: "哭声不哀若有喜者。" 执讯之果与奸夫谋杀夫者也。 有人讼: "邻人割我牛舌。" 邻人不服。 宝林渴其牛会里人和酱于水令曰: "以次飮牛牛欲飮卽止。" 里人如令至所讼人则牛骇走。 讯之果服: "牛食我禾故断其舌。" 又有人马逸食人麦苗殆尽。 麦主将诉之马主曰: "我有麦田稔与汝勿诉。" 麦主许之。 及夏麦再苗犹可收。 马主曰: "汝麦亦稔不与 " 麦主诉宝林命马主坐麦主立曰: "俱走不及者罚。" 马主不及诘之曰: "彼立我坐其能及乎 " 宝林曰: "麦亦然。 牧而后苗其及稔乎 汝逸马食麦罪一也乞令不告罪二也违约不与罪三也。 乱法之民不可不惩。" 遂杖之以麦归告者。 为政严明类此。 辛禑初判安东府事以治最擢拜大司宪。 时林朴不署呈北元书宝林阿仁任意劾流之。 人讥其无雅操。 寻迁密直副使济州进 * 。 分畜诸州多物故不 令赎其价宰相欲分其余畜之。 宝林与权仲和言: "民赎价而吾辈分之于义何如 " 遂止。 官至政堂文学封 林君。 卒谥文肃无子。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凌干-000

李凌干。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凌干-001

○李凌干南原居宁县人。 忠宣王尝以所幸二姬赐凌干及白文举独凌干置别室莫敢近。 王义之。 又从王在元为盘缠别监。 同事者皆致富凌干独淸苦自励冬月破衫单袴不私一钱。 及王窜吐蕃凌干怀金潜附驿吏献王王及从臣赖以不乏。 王薨奉梓宫东归号呼跋涉勤苦备至。 忠肃朝由密直副使迁知司事右常侍。 元尝欲立省本国凌干与金怡全英甫等奏请于帝议遂寝。 论功为一等爵其父母妻子赐田及臧获。 后为监察大夫升佥议 理拜政丞。 曹 之乱侍从忠惠功在第一赐铁*券寻封宁川府院君。 及王被执如元宰相国老议欲上书请赦王罪。 凌干曰: "天子闻王无道罪之若上书论奏是以天子之命为非而可乎 " 恭愍朝为左政丞领都佥议事六年以门下侍中致仕。 卒官 事以葬。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111卷-列传24-00-000

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111卷-列传24-廉悌臣-000

廉悌臣。
#高丽史111卷-列传24-廉悌臣-001

○廉悌臣字恺叔小字佛奴中赞承益之孙。 少孤长于姑夫元平章末吉家。 泰定帝自晋邸入继统末吉率悌臣 驾于和林帝一见奇之命宿卫禁中。 贼臣御史大夫帖失诛以女弟赐之悌臣曰: "臣虽无知不愿近逆党。" 帝益重之。 居数岁以久不省母乞告帝命降香金刚山。 还授尙衣使。 又请归养授征东省郞中。 同僚颇弄威福悌臣力争之多所裁抑田民词讼悉还攸司忠肃叹曰: "廉郞中淸简矣。" 左右司请署文移必曰: "吾郞中署乎 " 有则行无则止。 元召授翊正司丞。 后奉使江浙省。 会计中政院钱货官吏多行赂求媚悌臣一切却之丞相别哥不花待以殊礼。 及入相荐于顺帝曰: "老臣在江浙知廉佛奴淸白。" 具以事白。 帝将用之悌臣以母病力请东归。 忠穆朝拜三司右使赐输诚翊戴功臣号转都佥议评理进赞成事。 征东省官以事欲问台臣时李公遂为大夫悌臣曰: "台纲非所当挠。 李大夫一时之杰其可辱乎 " 事得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