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诸县-001

○诸县文宗定: 令一人七品以上; 尉一人八品。 睿宗三年诸小县置监务。 高宗四十三年罢诸县尉。 恭愍王二年县令监务以京官七品以下充之。 后改诸道县令监务为安集别监以五六品为之。 辛昌时复改为县令监务秩仍五六品。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诸鎭-001

○诸鎭文宗定: 将一人七品以上; 副将一人八品。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 驿使-001

○ 驿使国初称诸道巡官。 显宗十九年以巡字犯王嫌名改为诸道 驿使。 恭让王元年始置驿丞皆用 官为之。 四年罢驿丞分定别监寻复置驿丞。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勾当-001

○勾当成宗十三年置鸭绿渡勾当使后诸津渡皆有勾当。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儒学敎授官-001

○儒学敎授官恭让王三年置各道牧府儒学敎授官。 四年罢寻复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勋-000

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勋-001

○勋二阶有上柱国柱国。 文宗定: 上柱国正二品; 柱国从二品。 忠烈王以后废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爵-000

爵。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爵-001

○爵五等有公侯伯子男。 文宗定: 公侯国公食邑三千户正二品; 郡公食邑二千户从二品; 县侯食邑一千户; 县伯七百户; 开国子五百户 正五品; 县男三百户从五品。 忠烈王以后废之。 恭愍王五年复用公侯伯子男 正一品。 十一年罢之十八年复之二十一年又罢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文散阶-000

文散阶。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文散阶-001

○国初官阶不分文武曰大舒发韩曰舒发韩曰夷粲曰苏判曰波珍粲曰韩粲曰阏粲曰一吉粲曰级粲新罗之制也曰大宰相曰重副曰台司训曰辅佐相曰注书令曰光禄丞曰奉朝判曰奉进位曰佐眞使泰封之制也。 太祖以泰封主任情改制民不习知悉从新罗唯名义易知者从泰封之制寻用大匡正匡大丞大相之号。 成宗十四年始分文武官阶赐紫衫以上正阶; 改文官大匡为开府仪同三司; 正匡为特进; 大丞为兴禄大夫; 大相为金紫兴禄大夫; 银靑光禄大夫为银靑兴禄大夫。 文宗改官制文散阶凡二十九: 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曰特进; 从二品曰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曰银靑光禄大夫; 从三品曰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大夫正五品; 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下曰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曰朝议郞下曰承议郞; 从六品上曰奉议郞下曰通直郞; 正七品上曰朝请郞下曰宣德郞; 从七品上曰宣议郞下曰朝散郞; 正八品上曰给事郞下曰征事郞; 从八品上曰承奉郞下曰承务郞; 正九品上曰儒林郞下曰登仕郞; 从九品上曰文林郞下曰将仕郞。 忠烈王元年改金紫光禄为匡靖银靑光禄为中奉其余拟上国者悉改之。 二十四年忠宣改: 从一品曰崇禄大夫; 正二品曰兴禄大夫; 从二品曰正奉大夫; 正三品曰正议大夫; 从三品曰通议大夫; 正四品曰大中大夫; 从四品曰中大夫。 正五品以下有上下 仍文宗旧制。 后有荣列正献朝显大夫之阶。 三十四年忠宣又改官制: 一品始置正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曰匡靖大夫; 从二品曰通宪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五品始为郞曰通直郞; 六品曰承奉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事郞; 九品曰通仕郞。 寻于三重大匡重大匡之上加壁上三韩之号。 忠宣王二年去壁上三韩之号改: 正一品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上曰大匡下曰正匡; 从二品上曰匡靖大夫下曰奉翊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正五品曰通直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承奉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事郞; 九品曰通仕郞。 恭愍王五年改: 正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下曰仪同三司; 从一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金紫崇禄大夫; 正二品上曰银靑光禄大夫下曰银靑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三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大夫; 正四品曰中散大夫; 从四品曰朝散大夫; 正五品曰朝议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朝请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修职郞; 八品曰承事郞; 九品曰登仕郞。 十一年改: 正一品上曰壁上三韩三重大匡下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曰匡靖大夫; 从二品曰奉翊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正五品曰通直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承奉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仕郞; 九品曰通仕郞。 十八年改: 正一品上曰特进辅国三重大匡下曰特进三重大匡; 从一品上曰三重大匡下曰重大匡; 正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崇禄大夫; 从二品上曰荣禄大夫下曰资德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三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正大夫; 正四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中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 正五品以下同五年之制。 二十一年又改阶号未考。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武散阶-000

武散阶。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武散阶-001

○国初武官亦以大匡正匡佐丞大相为阶。 成宗十四年定武散阶凡二十有九: 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曰鎭国大将军; 正三品曰冠军大将军; 从三品曰云麾大将军; 正四品上曰中武将军下曰将武将军; 从四品上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下曰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曰游骑将军下曰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曰耀武将军下曰耀武副尉; 从六品上曰振威校尉下曰振武副尉; 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下曰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曰翊威校尉下曰翊麾副尉; 正八品上曰宣折校尉下曰宣折副尉; 从八品上曰御侮校尉下曰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下曰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下曰陪戎副尉。 今以见于史册者考之则武官皆无散阶其沿革废置未可考。
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78卷-志32-00-00-00-000

志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七十八。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00-00-000

食货一。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00-00-001

○三国末经界不正赋* {敛}无艺高丽太祖卽位首正田制取民有度而  于农桑可谓知所本矣。 光宗定州县贡赋景宗立田柴科成显继世法制愈详。 文宗躬勤节俭省冗官节费用*大仓之粟红腐相因家给人足富庶之治于斯为盛。 毅明以降权奸擅国 丧邦本用度滥溢仓  竭。 及至事元诛求无厌朝觐馈遗国 等事家抽户* {敛}征科万端。 由是户口日耗国势就弱高丽之业遂衰。 叔季失德版籍不明而良民尽入于巨室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权有力者田连阡陌标以山川征租一岁或至再三祖宗之法尽坏而国随以亡。 当初食货出入之制未为不详而屡经兵火不可备考今采见于史牒者条分类聚一曰田制; 二曰户口; 三曰农桑; 四曰货币; 五曰 法; 六曰借贷; 七曰科* {敛}; 八曰漕运; 九曰禄俸; 十曰常平义仓; 十一曰赈恤具着于篇作食货志。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00-000

田制[经理田柴科公荫田柴公 田柴禄科田踏验损实租税贡赋]。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00-001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 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身没 纳之于公唯府兵年满二十始受六十而还有子孙亲戚则递田丁无者籍监门卫七十后给口分田收余田。 无后身死者及战亡者妻亦皆给口分田。 又有功荫田柴亦随科以给传子孙又有公 田柴给庄宅宫院百司州县馆驿皆有差后又以官吏禄薄给畿县禄科田。 其踏验损实租税贡赋之制幷附于后。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1

○经理。 显宗十三年二月户部奏: "泗州是 沛之地前此抽 民田属之宫庄民不堪征税乞于州境内审量公田如数偿之。" 从之。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2

靖宗七年正月户部奏: "尙州管内中牟县洪州管内 城郡长湍县管内临津临江等县民田多寡膏 不均请遣使量之均其食役。" 从之。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3

文宗八年三月判: 凡田品不易之地为上一易之地为中再易之地为下其不易山田一结准平田一结一易田二结准平田一结再易田三结准平田一结。 十三年二月尙书户部奏: "杨州界内见州置邑已百五年州民田亩累经水旱膏 不同请遣使均定。" 制可。 三月西北面兵马使奏: "安北都护及龟泰灵渭等州通海县民田量给已久肥 不同请遣使均定。" 从之。 十八年十一月户部奏: "广州牧自春至秋久旱不雨重以雨雹阖境禾谷一无所收又凤州曾于庚子年大水庐舍禾谷漂荡几尽民无定居请停两官辖下发使量田。" 从之。 二十三年定量田步数田一结方三十三步[六寸为*( ){一}分十分为一尺六尺为一步。]; 二结方四十七步; 三结方五十七步三分; 四结方六十六步; 五结方七十三步八分; 六结方八十步八分; 七结方八十七步四分; 八结方九十步七分; 九结方九十九步; 十结方一百四步三分。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4

高宗四十一年二月分遣使于忠庆全三道及东州西海道巡审山城海岛避难之处量给土田。 四十三年十二月制曰: "今想诸道民不聊生彼此流移甚可悼也其避乱所与本邑相距程不过一日者许往还耕田其余就岛内量给土田不足则给沿海闲田及宫寺院田。" 四十六年九月以江华田二千结属公 三千结属崔 家又以河阴鎭江海宁之田分给诸王宰枢以下有差。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5

元宗元年正月给田都监议请: 文武两班前受之田肥峣不均随职改给。 权势之家皆占良田恶其不便于己沮其议。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6

忠烈王十一年三月下旨: 诸王宰枢及扈从臣僚诸宫院寺社望占闲田国家亦以务农重谷之意赐牌然凭借赐牌虽有主付籍之田 皆夺之其弊不 择人差遣穷推辨 凡赐牌付田起陈勿论苟有本主皆令还给且本虽闲田百姓已曾开垦则 禁夺占。 二十四年正月忠宣王卽位下敎: 一先王制定内外田丁各随职役平均分给以资民生又支国用迩来豪猾之徒托称远陈标以山川冒受赐牌为己之有不纳公租田野虽辟国贡岁 又其甚者托以房库宗室之田其于租税一分纳公二分归己或有全不纳者兹弊莫大宜令诸道按廉及守令穷诘还主如无主者其给内外军闲人立户充役; 一京畿八县田元有其主国家近因多故以两班禄俸之薄初给垦地其余荒地颇多自利为先者乘*闲受赐不许其主不纳官租专收其利甚者又幷两班折给之田使不得随职递受者多矣令有司更为审验和会折给江华田亦令均分。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7

忠惠王后五年十二月京畿禄科田为权贵所夺者悉还其主。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8

恭愍王二年十一月分遣田民别监于杨广全罗庆尙道义成德泉有备仓田及诸赐给田标内滥执公私田推刷悉还本主。 十一年密直提学白文宝上箚子曰: "京师近地平广膏 可以耕稼者为牧场而夺其利宜移牧于山谷岛屿以兴地利且畿内八县田土亦不须颁禄科均给大夫士祭田以济居京者之所急。" 十二年五月敎曰: "田法弊久国 民贫仰都评议使司当于农隙 选官吏改行经理以便公私。"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经理-009

辛禑八年十二月设折给都监以判开城朴形等为别坐分给土田。 十四年八月昌令六道观察使各举副使判官改量土田。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田柴科-001

○田柴科。 太祖二十三年初定役分田统合时朝臣军士勿论官阶视人性行善恶功劳大小给之有差。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田柴科-002

景宗元年十一月始定职散官各品田柴科勿论官品高低但以人品定之: 紫衫以上作十八品。[一品田柴各一百一十结; 二品田柴各一百五结; 三品田柴各一百结; 四品田柴各九十五结; 五品田柴各九十结; 六品田柴各八十五结; 七品田柴各八十结; 八品田柴各七十五结; 九品田柴各七十结; 十品田柴各六十五结; 十一品田柴各六十结; 十二品田柴各五十五结; 十三品田柴各五十结; 十四品田柴各四十五结; 十五品田四十二结柴四十结; 十六品田三十九结柴三十五结; 十七品田三十六结柴三十结; 十八品田三十二结柴二十五结。] 文班丹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田六十五结柴五十五结; 二品田六十结柴五十结; 三品田五十五结柴四十五结; 四品田五十结柴四十二结; 五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九结; 六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结; 七品田三十九结柴二十七结; 八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四结; 九品田三十三结柴二十一结; 十品田三十结柴十八结。] 绯衫作八品。[一品田五十结柴四十结; 二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五结; 三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结; 四品田三十九结柴二十七结; 五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结; 六品田三十三结柴十八结; 七品田三十结柴十五结; 八品田二十七结柴十四结。] 绿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五结; 二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三结; 三品田三十九结柴三十一结; 四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八结; 五品田三十二结柴二十五结; 六品田三十结柴二十二结; 七品田二十七结柴十九结; 八品田二十五结柴十六结; 九品田二十三结柴十三结; 十品田二十一结柴十结。] 殿中司天延寿尙膳院等杂业丹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田六十结柴五十五结; 二品缺; 三品田五十五结柴四十五结; 四品田五十结柴四十二结; 五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九结; 六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结; 七品田三十九结柴二十七结; 八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四结; 九品田三十三结柴二十一结; 十品田三十结柴十八结。] 绯衫以上作八品。[一品缺; 二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五结; 三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结; 四品田三十九结柴二十七结; 五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结; 六品田三十三结柴十八结; 七品田三十结柴十五结; 八品田二十七结柴十四结。] 绿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缺; 二品田四十二结柴三十二结; 三品田三十九结柴三十一结; 四品田三十六结柴二十八结; 五品田三十三结柴二十五结; 六品田三十结柴二十二结; 七品田二十七结柴十九结; 八品田二十五结柴十六结; 九品田二十二结柴十三结; 十品田二十一结柴十结。] 武班丹衫以上作五品。[一品田六十五结柴五十五结; 二品田六十结柴五十结; 三品田五十五结柴四十五结; 四品田五十结柴四十二结; 五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九结] 以下杂吏各以人品* {支}给不同其未及此年科等者一切给田十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