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0

诸眞殿直。[杂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1

诸馆直。[杂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2

诸坛直。[杂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3

诸神庙直。[杂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4

诸牧监直。[丙科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5

诸窑直。[丙科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诸司都监各色-106

诸亭院直[权务。]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00-000

西班。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00-001

○太祖初有马军将军大将军是武职也。 二年置六卫。 穆宗五年备置六卫职员后置鹰扬龙虎二军在六卫之上。 后又设重房使二军六卫上大将军皆会焉。 毅明以降武臣用事重房之权益重。 忠宣罢而旋复终高丽之世不能废焉。 至恭让王时二军六卫 称八卫。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鹰扬军-001

○鹰扬军一领军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领置: 将军一人正四品[恭愍王改将军为护军诸卫同。]; 中郞将二人正五品; 郞将二人正六品; 别将二人正七品; 散员三人正八品; 尉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四十人。[鹰扬龙虎二军上大将军称近仗上大将军将军称亲从将军中郞将以下亦称近仗。 又鹰扬军上将军兼军簿典书者称班主。]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龙虎军-001

○龙虎军二领军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忠宣王改龙虎为虎贲后改亲御军后复改为龙虎军。]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左右卫-001

○左右卫保胜十领精勇三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中郞将以下皆有摄 各品之从诸卫同。]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神虎卫-001

○神虎卫保胜五领精勇二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兴威卫-001

○兴威卫保胜七领精勇五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金吾卫-001

○金吾卫精勇六领役领一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忠宣王改金吾为备巡。 恭愍王五年复称金吾卫。 十一年复为备巡卫。 十八年复称金吾卫后复改备巡卫。]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千牛卫-001

○千牛卫常领一领海领一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监门卫-001

○监门卫一领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领置: 将军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二人正五品; 郞将五人正六品; 别将五人正七品; 散员五人正八品; 尉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四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六卫-001

○六卫长史各一人从六品[恭愍以后罢之。]录事各二人正八品掌卫中诸务。 吏属有史三人记官二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都府外-001

○都府外中郞将一人郞将三人别将二人散员三人尉队正数阙。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仪仗府-001

○仪仗府一领郞将一人别将一人散员二人尉五人队正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坚锐府-001

○坚锐府一领别将一人尉二人队正四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西班-忠勇四卫-001

○忠勇四卫恭愍王五年始置之。 每卫置: 将军各一人中郞将各三人郞将各三人别将各五人散员各五人尉长各二十人队长各四十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00-000

外职。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今有租藏-001

○今有租藏 外邑使者之号国初有之成宗二年罢。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兵马使-001

○兵马使成宗八年置于东西北面兵马使一人三品玉带紫襟亲授斧钺赴鎭专制 外; 知兵马事一人亦三品; 兵马副使二人四品; 兵马判官三人五六品; 兵马录事四人。 又以门下侍中中书令尙书令为判事留京城遥领之。 后以西北路边 事烦录事增为七人。 靖宗五年兵马使奏: "北朝通好关塞无虞每春秋递代亭驿劳弊请减录事一员。" 从之。 毅宗庚寅以后武臣用事西北界防戍将军始兼兵马判官。 神宗升为副使。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行营兵马使-001

○行营兵马使文宗元年七月制曰: "旧制边 有处置则命两府宰臣往专军事号大番兵马名义未称改为行营兵马使。"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转运使-001

○转运使国初有诸道转运使。 显宗二十年罢。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安抚使-001

○安抚使显宗三年置七十五道安抚使。 九年罢。 睿宗二年分遣诸道安抚使问民疾苦察守令殿最。 忠烈王二年改安抚使为巡抚使。 忠肃王十七年忠惠以平壤道存抚使亦为巡抚使。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按廉使-001

○按廉使专制方面以行黜陟卽国初节度使之任。 显宗三年罢节度使后置按察使。 文宗十八年改为都部署。 睿宗八年复改为按察使。 忠烈王二年改按察使为按廉使。 二十四年忠宣卽位以庆尙全罗忠淸三地道大事剧加置按廉副使交州西海两地道小不置副使又罢东界安集使以交州按廉兼之。 辛昌八月以按廉秩卑改为都观察黜陟使以两府大臣为之赐敎书斧钺以遣之。 恭让王元年始革京官口传别用除授以专其任。 二年置各道观察使经历司四年罢诸道观察使复按廉使。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监仓使-001

○监仓使东西北面置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廉问使-001

○廉问使旧制畿县皆直肄。 恭让王三年都评议使司献议以京畿根本之地困于差役日就雕废置左右道廉问使两府谓之都廉问使奉翊通宪谓之廉问使四品以上谓之廉问副使。 其刑名钱谷军情事务以至官吏殿最民*闲词讼无不* {纠}理。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劝农使-001

○劝农使五道两界皆有之。 明宗三年七道按察使[庆尙州道晋陜州道全罗州道忠淸州道杨广州道西海道春州道]五道监仓使[北界云中道兴化道东界溟州道朔方道沿海道]皆兼劝农使后别置劝农使。 忠烈王十三年以各道劝农使聚* {敛}伤民罢之以按廉使兼其任。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察访使-001

○察访使仁宗罢明宗复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计点使-001

○计点使忠烈王六年置诸道计点使判官录事各二人。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指挥使-001

○指挥使忠烈王六年罢各道指挥使判官录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节制使-001

○节制使恭让王元年改都巡问使为都节制使元帅为节制使或带州府之任。 先是巡问元帅皆以京官口传。 至是始用除授以专其任置经历都事。 四年罢经历都事复置掌务录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都统使-001

○都统使恭愍王十八年置各道都摠都统使: 鎭抚二人一从二品一正三品; 经历二人四品; 知事二人五六品。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西京留守官-001

○西京留守官太祖元年置平壤大都护府遣重臣二人守之置 佐四五人。 成宗十四年置: 知西京留守事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二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二人掌书记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仁宗十四年平西京仍置留守使。 明宗八年更定: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 判官二人五六品; 司录一人七品; 书记一人八品; 录事四人二差上京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八人记官十六人书手二人 士二人印直二人电吏二十五人。 高宗三十九年复置: 副留守一人判官一人司录兼掌书记一人。 自毕贤甫之乱西京废为丘墟至是复置。 忠宣王以后改平壤府置: 尹从二品; 少尹正四品; 判官正五品;  军正七品。 忠肃王以安定道存抚使兼平壤府尹。 恭愍王五年复改: 西京留守仍从二品; 少尹判官 军如故; 又留守始不带京官; 诸留守同。 十一年复改平壤尹仍从二品余 仍之。 其属官沿革附见于后。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西京留守官-002

○太祖五年置: 廊官[廊者官号方言曹设。]侍中一人侍郞二人郞中二人上舍一人史十人衙官[衙亦官名方言豪幕。]具坛一人卿二人监一人粲一人理决一人评察一人史一人; 兵部令具坛一人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二人; 纳货府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二人; 珍阁省卿一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内泉府令具坛一人卿二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六年倂内泉府于珍阁省。 九年增置国泉部: 令具坛一人卿二人大舍二人史四人。 十七年增置: 官宅司掌供宾客之事卿二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都航司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一人; 大驭府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一人。 成宗九年置修书院令诸生抄书籍藏之其院官令御事选官奏差。 睿宗十一年改诸学士院为分司国子监: 判事一人三品兼之; 祭酒一人少监以上兼之; 司业一人员外郞以上兼之; 博士一人八品; 助敎一人九品。 刻漏院为分司大史局: 知事不限员数常 兼之;  外三人七八九品各一人。 医学院为分司*大医监: 判监知监不限员数以本职高下兼之;  外二人八九品各一人。 礼仪司为典礼司: 知司事二人常 兼之; 判官二人。 本司兼主祭享其*闲阅乐不便别立阅乐院: 知院一人常 兼之; 判官二人权务。 其两班政事与上京同。 仁宗十四年命两府大臣议西京官班沿革监军分司御史台 仍旧其余官 省之。 十六年设仪曹兵曹户曹仓曹宝曹工曹各置: 令二人八品; 丞二人九品。 八关都监置副使一人判官一人。 东南面西北面都监诸学院各置判官一人。 圣容殿置直员一人。 自平定西京后朝论不一或者以谓: 西京根本之地且太祖所设因旧制便; 或者以谓: 西京叛逆之地宜一切革故如东京之制。 以故久不处置至是始置此官。 明宗八年更定官制: 仪曹令丞各一人文武交差; 史二人一差上京人; 记事一人记官三人 士二人。 礼仪司正设院八关宝迎送幷属焉。 户曹员吏与仪曹同。 户部五部司宰寺货泉务幷属焉。 兵曹员吏亦同上。 兵部军器监内廐司左右营监军四面幷属焉。 宝曹员吏亦同上。 大府小府陈设司绫罗店图 院幷属焉。 仓曹员吏亦同上。 *大仓大官良  店迎仙店咸和店幷属焉。 工曹员吏亦同上。 杂材营作院都航司幷属焉。 法曹司: 法曹一人记事一人 匠二人诸学院文师一人记事二人 士一人记官二人书者二人。 药店: 医师一人记事二人医生五人。 恭让王三年都堂启曰: "平壤府土官之数本因公事缓急而定也自经红乱古籍散失因此生谋衙门员吏数多添设窥免 役广占日耕军粮国用由是乏絶其冗杂衙门及员吏二皆沙汰。" 从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东京留守官-001

○东京留守官成宗以庆州为东京置: 留守使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一人掌书记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医师一人文师一人 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 林府置尹判官司录法曹。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南京留守官-001

○南京留守官文宗以杨州为南京置: 留守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掌书记各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文师一人医师一人 九品以上。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汉阳府置尹判官司录。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团练使都团练使刺史观察使-001

○团练使都团练使刺史观察使成宗为州府之职穆宗罢之。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大都护府-001

○大都护府文宗定官制: 使一人三品以上; 副使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兼掌书记一人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医师一人文师一人 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大都护牧判官为通判后只置使判官司录。 恭愍王五年牧都护知官使副使 不带京官[旧制补外者 带京官赴任若秩高者补外品秩不相当则以本职带前字赴任。]。 辛禑元年牧都护知官皆带兵马之职。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诸牧-001

○诸牧员吏品秩同大都护。 忠宣王二年或以宰相为使。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大都督府-001

○大都督府亦同上。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中都护府-001

○中都护府文宗定: 使一人四品以上; 副使一人五品以上; 判官兼掌书记一人六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后只置使司录或置使法曹。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防御鎭-001

○防御鎭文宗定: 使一人五品以上; 副使一人六品以上; 判官一人七品;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或加置文学一人以任讲学医学一人以任疗病。
#高丽史77卷-志31-百官2-外职-知州郡-001

○知州郡员吏品秩同防御鎭后只置知事判官或只置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