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冠服-冠服通制-008
辛禑元年十二月始令各司胥吏着白方笠。 八年七月宪府与书云观启: "我国木性不宜服黄白赤色衣。" 十三年六月始革胡服依
大明制。 自一品至九品皆服纱帽团领其品带有差。 一品重大匡以上钑花金带二品两府以上素金带自开城尹及三品大司宪至常侍钑花银带判事至四品素银带五六品至七品门下录事注书密直堂后三司都事艺文春秋馆典校寺成均馆八九品外方县令监务角带东西班七品以下毡帽丝带西班五六品高顶笠毡帽丝带其仕诸都监各色者纱帽品带指谕行首内侍茶房及承命出外者东西班时散勿论 以上纱帽品带 外角带两府代言班主台* {谏}诸道按廉雨雪则高顶笠顶玉三都监五军录事宰枢所知印有角头巾禄官仕时同三馆各领尉正坎头高顶笠直领缠带白甲牵龙引驾及京外前衔正顺以下高顶笠丝带两府前衔与见任同两府封君前衔奉翊通宪本品冠服成均生员京外学生权务及无职士人高顶帽平顶头巾丝带别监小亲侍给事紫罗头巾细 缠带乐官绿罗头巾饭房水房灯烛上所[主宫中灯烛之人谓之灯烛上所。]高顶笠直领毡帽缠带坎头。 诸司胥吏平顶头巾工商同。 百姓虽有职者高顶笠丝带直领缠带。 巡军螺匠团领 衣缠带唯所由团领 衣。 丁吏黄衣抄紫衣其头巾与带仍元制以其微贱不改。[抄者大内使令奴之名常着紫衣乌巾内侍奉命出使者率行。]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冠服-冠服通制-009
恭让王三年正月都评议使司请定平壤府土官冠服东西班为头各一人纱帽品带其余五六品高顶笠品带七品以下高顶笠 儿知印主事平顶巾。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00-000
舆辂[王舆辂王世子舆辂命妇车]。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1
○王舆辂。 靖宗九年十一月契丹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2
文宗三年正月契丹主赐车辂。 九年五月又赐之。 十一年三月又赐之。 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赐象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3
宣宗二年十一月辽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4
肃宗二年十二月辽主赐车辂。 九年四月又赐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5
睿宗三年二月辽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6
仁宗二十年五月金主赐象辂。 十月有事于*大庙乘之。 二十二年正月乘象辂祀圆丘。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7
毅宗朝详定: 象辂朱漆金涂银装以象饰诸末。 驾 白马六祀郊庙乘之。 * 辇以* { } 为屋朱漆金涂铜龙凤装金银线织成黄盘龙 褥一案一长竿一 朱漆案铺以红绣长竿饰以银龙头上元燃灯八关会御楼大赦乘之。 其还阙乘平辇其制如 * 而无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8
明宗二年五月金主赐象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09
神宗卽位问宰辅云: "嗣王谒*大庙例乘上国所赐象辂今未受赐而卜 有日将修旧耶抑新制乎 " 宰辅曰: "宜用仁宗旧物。" 从之。 二年四月金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舆辂-010
康宗元年七月金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世子舆辂-001
○王世子舆辂。 文宗十一年三月契丹主赐车辂。 十九年四月契丹主赐车辂。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王世子舆辂-002
肃宗五年十月辽主赐车辂。 九年四月又赐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舆辂-命妇车-001
○命妇车。 忠烈王二十九年五月依上国 例定: 诸王宰枢承旨班主夫人乘朱漆车三四品夫人黑漆车事竟不行。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00-000
印章[王印章王世子印章诸衙门印符验]。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1
○王印章。 靖宗九年十一月契丹主赐印绶。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2
文宗三年正月契丹主赐印绶。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3
宣宗二年十一月辽主赐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4
肃宗二年十二月辽主赐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5
仁宗二十年五月金主赐金印一面。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6
明宗二年五月金主赐金印一面驼纽。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7
神宗二年四月金主赐金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8
康宗元年七月金主赐金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09
忠烈王七年三月元赐驸马国王宣命征东行中书省印。 先是王奏曰: "臣旣尙公主乞改宣命益驸马二字。" 许之。 八年九月元赐驸马国王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印章-010
恭愍王十九年五月,
太祖高皇帝赐金印一颗龟纽 绶其文曰'高丽国王之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世子印章-001
○王世子印章。 肃宗五年十月辽主赐印绶。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王世子印章-002
忠烈王十七年九月元赐金印。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诸衙门印-001
○诸衙门印。 忠烈王五年五月元赐佥议府正四品铜印一颗。 七年九月元升佥议府为从三品铸印赐之。 十九年三月元赐两台银印一颗。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诸衙门印-002
恭愍王十八年六月以诸衙门印信 小 收礼仪司改铸新印赐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诸衙门印-003
辛禑二年五月改铸六曹印以旧印小也。 七年九月以中外官印制无等改铸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印章-符验-001
○符验。 辛禑十二年正月,
太祖高皇帝收纳前元给付铺马蒙古文字八道 颁降符验双马四道玄字四十七号玄字四十八号玄字四十九号玄字五十号单马二道洪字二十二号洪字二十三号起船二道安字一千三百三十六号安字一千三百三十七号。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仪卫-00-000
仪卫[朝会仪仗法驾卫仗燃灯卫仗八关卫仗西南京巡幸卫仗奉迎卫仗宣赦仪仗]。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仪卫-朝会仪仗-001
○凡遇大礼大朝会则有内外仪仗。 毅宗朝详定: 大观殿朝会节日正至贺礼殿庭水精杖一在左钺斧一在右都将各二人[放角紫衣束带。]大伞一在左阳伞一在右军士六人[ 纱帽子紫小袖衣束带。]罕一在左毕一在右军士四人[衣带同前。]庄严弓十二将校十二人分左右。[放角紫衣束带。] 白甲队领都将二人[放角紫衣佩刀执旗。]将校二人[衣服同前。]军士五十人分左右。[衣甲把小旗枪。] 银妆长刀队领将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带佩刀执旗。]军士十人分左右。[立角宝祥花衣假银带。] 银骨朶子队领将校二人[服执同前队。]军士十人分左右。[ 纱帽子紫小袖衣束带。] 黑 斫子红罗号队领将校二人[服执同银妆长刀队。]军士十人分左右[紫冠红背子绿罗汗衫。]哥舒捧二十军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绞床一军士二人[ 纱帽子紫小袖衣束带。]笔硏案一军士二人[衣服同前。]银球仗殿省南班员二十人分左右[紫公服红 。]衙仗一百人[放角紫公服 执杖子。]中禁班领指谕二人[放角紫衣束带佩刀。]行首二人[衣带同上执旗。]班士十四人[放角紫衣束带八人佩刀先排六人执弹弓。]都知班领指谕二人[衣带与中禁指谕同。]行首二人[衣服与中禁行首同。]班士十人[放角紫衣束带把黑 红罗号斫子。]殿上上将军二人千牛大将军二人 分左右[放角紫衣红 。]千牛备身将军四人备身将军四人各分左右。[放角紫衣束带佩刀。] 殿门外仪卫如常仪。 宣麻朝会则上将军二人大将军二人[紫衣红 。]备身将军八人分立于殿上左右[紫衣束带佩刀。]中禁十人都知十人各分立于殿庭左右仪卫只设阳雨伞绞床笔硏案。 若立春及人日凡殿门外朝会上将军二大将军二备身将军八分立于殿庭左右中禁十人都知十人分立于殿门内外凡仪注如上仪。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仪卫-朝会仪仗-002
高宗十六年十一月诏诸备身将军上大将军指谕牵龙引驾复着锦衣。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仪卫-朝会仪仗-003
恭让王二年正月卫尉判事李敏道仿中国制制新仪仗: 持仗人皆着靑红染布衣 以锦纹或着帽或着笠。 文宗元年七月门下省奏: "谨按前典戟之为制如枪两 施刃其端。 魏武帝门戟用虾 头以悬 旒长一丈二尺杂以靑黄。 今宫殿及*大庙门戟皆作鬼面实无所据。 乞依古制改 为虾 头。" 从之。
#高丽史72卷-志26-舆服1-仪卫-法驾卫仗-001
○凡法驾卫仗。 毅宗朝详定: 先排队领将军一[锦衣束带佩长刀执旗骑。]将校六人[放角紫衣束带佩刀执旗。]军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执长刀。] 淸游队领都将二人[紫衣佩长刀执旗骑。]将校十人[紫衣束带佩刀执旗骑。]军士二百人[靑衣同心 骑。]金吾折冲都尉将军二人[衣紫甲佩长刀执旗骑。]将校四人[衣服同前。]军士八十人[ 铁甲骑。]金吾果毅将校二人[服色同前队。]军士八十人分左右[甲骑与折冲队同。]行漏舆一中道淸道一人[ 角紫衣*( ){束}带执杖。]军士八人[立角紫宝祥花衣假银带。]太史局吏二人分左右。[放角紫衣。] 虞侯 飞队领将校二人[衣甲佩刀执旗骑。]军士四十八人分左右。[ 甲骑。] 防牌队领都将二人[衣甲佩刀执旗骑。]将校六人[衣服同前。]军士一百人[衣皮甲持小旗枪。] 飞将校二人[铁甲执旗骑。]军士二十四人分左右[衣甲佩刀骑。]前行绣鞍马十二匹甲马八匹控军士四十人[立角紫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景灵殿判官中道淸道一人[ 角紫衣红*( ){ }束带执杖子。]军士九人[ 纱帽紫小袖衣束带。]行炉茶担各一军士四人[服与前行马控军士同。]彩罗幡十分左右军士二十人[立角绣抹额随幡色大袖衣铜镀金带。]引将校二人[放角紫衣佩刀执旗。]黄绣幡十分左右军士二十人引将校二人[衣服 同前。]靑曲柄大伞一中道靑阳伞二分左右拱鹤八人[金 帽子锦衣束带。]平辇一引驾一人[放角锦衣束带执杖子。]护辇都将二人将校二人分前后[ 放角锦衣束带佩长刀。]拱鹤三十二人[立角宝祥花衣假银带。]银球仗四十殿省南班员分左右[紫公服红 骑。]御甲担一中道拱鹤四人[立角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靑曲柄大伞一中道黄伞一在左红伞一在右拱鹤八人[金 冒子锦衣束带。] * 一中道引驾一人护军都将二人将校二人拱鹤四十八人。[衣带 如奉平辇人。] 银妆长刀队领将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带佩刀执旗。]军士二十人[立角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军士四人[金 冒子锦衣假银带。]国印书诏宝担各一分左右中书主宝吏一人[紫衣 陪其后。]军士十六人[立角紫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符宝郞一在道右[具公服骑。]中卫军旗一在左军士二人[衣甲兜牟。]拱鹤军旗一在右军士二人[衣服同前。]靑龙幢二白虎幢二朱雀幢二玄武幢二红绣幢二分左右军士二十人[立角绣*末{抹}额大袖衣各随幢色假银带。]靑幢十赤幢十白幢十黄幢十黑幢十分左右军士一百人[服色同前。]引将校二人。[服色与银妆长刀队将校同。] 银骨朶子队领将校二人[衣服同前。]军士四十人。[金 冒子紫窄袖衣假银带。] 银妆长刀队领将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带佩刀执旗。]军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 银斫子红罗号队领将校二人[服执同前队。]军士二十人。[紫罗冠绯罗背子绿罗汗衫紫绣包 。] 丝戟小旗枪队领将校二人[服执同前队。]军士四十人分左右[衣铁甲。]银斫子红罗号四军士八人[衣朱甲。]庄严弓十二将校十二人分左右[放角锦衣束带。]戟幡四军士八人[衣白甲。]罕一在左毕一在右军士四人[锦冒子锦衣红 带。]静鞭承旨四人分左右[放角锦衣束带。]节六旌二各分左右旌节郞八人[紫公服红 骑。]水精杖一在左郞将一员钺斧一在右郞将一员[并放角锦衣束带。]中禁班领指谕二人[放角锦衣束带佩刀。]行首二人[衣紫甲佩刀执旗。]班士三十六人并分左右[衣紫甲佩刀先排执弹弓。]都知班领指谕二人[衣服与中禁指谕同。]班士二十人分左右[放角锦衣把黑 红罗号斫子。]行首二人[佩刀执旗。]红绣扇十二孔雀扇四蟠龙扇二承旨三十六人分左右[放角锦衣束带。]孔雀伞二分左右黄伞一在左红伞一在右军士十二人[金 帽子锦衣束带。]御牵龙二十二人[金 帽子锦衣金涂银束带。]御辂一中道奉辂都将二人将校二人[放角锦衣束带佩刀。]拱鹤一百五十人[武弁冠绯宝祥花衣铜镀金带。]银斫子红罗号四郞将四人分左右[金 帽子锦衣或别将充。]内侍官分左右御弓箭将军一人中道[锦衣束带骑。]承制员仗内横行雨伞二在玄武幢后分左右夹伞四人[金 帽子锦衣束带。]后行马八匹控军士十六人[立角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后拥马四匹分左右控军士八人[锦帽子宝祥花衣假银带。]左上将军一人右上将军一人千牛大将军二人分左右[ 锦衣红 骑。]千牛备身将军四人备身将军四人分左右。[ 衣紫甲佩长刀执旗骑。] 龙虎卫身队领都将二人[衣甲佩刀执旗骑。]将校三十人[衣甲佩刀执旗骑。]军士六百人。[ 甲骑。] 白铁甲小旗枪队领都将二人将校十二人[ 衣甲佩刀执旗。]军士二百人分左右后殿祗应官分左右监察御史二人分左右驾后金吾折冲都尉二人[衣皮甲佩刀执旗骑。]将校四人[衣服同上骑。]军士八十人。[衣铁甲骑。] 玄武队领都将二人[衣甲佩刀执旗。]将校六人[衣服同前。]军士二百人[衣甲翊卫鹰扬军充。]太仆马二十匹控军士四十人[帽子小袖衣束带。]雨伞二十军士二十人[衣服同前。]后殿领将军一[锦衣红 束带佩刀执旗骑。]将校五人[放角紫衣佩长刀执旗。]军士一百人[紫衣执长刀。]郊庙则册祝敎书楼子若干在卤簿赤龙大旗之次中道淸道一人[ 角紫衣执杖子。]护楼子将校若干[放角紫衣束带佩刀执旗。]军士若干[立角绯大袖衣假银带。]引驾敎坊乐官一百人分左右[放角紫公服红 。]安国伎一部杂伎一部各四十人分左右高昌伎一部十六人在左天竺伎一部十八人在右宴乐伎一部四十人分左右吹角军一部二十人分左右 在驾前[立角紫宝祥花大袖衣假银带。]吹螺军一部二十四人在驾后[ 纱帽子紫衣假银带。]驾后中道太子公侯伯宰臣左文班右武班郊庙亲祀回驾至仪凤门颁德音环列为充庭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