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61卷-志15-礼3-别庙-004
馈食。 献官旣升 太官令帅进馔者陈于门外。 谒者引太官令奉俎至南阶奉馔者次之。 祝史进彻毛血之豆授斋郞以出。 太官令升自南阶诣神座前北向 奠讫谒者引太官令降复位。 祝史取萧稷黍 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馔至阶祝史迎奠于神座前斋郞奉配享功臣馔入。 祝史迎奠于神座前。 谒者引献官诣洗位 手讫斋郞以 取爵授献官献官洗爵拭爵授斋郞。 斋郞以 受爵诣南阶授祝史。 谒者引献官升自东阶诣尊 所祝史以爵授献官献官受爵祝史去 献官酌牺尊之泛齐四时及腊享则酌醴齐谒者引献官入诣神座前北向 奠爵小东 伏兴。 谒者引献官出尊所。 祝史又授副爵献官受爵酌泛齐讫谒者引献官入奠于后妃神座前小西 伏兴谒者引献官出户北向立祝史持祝版进室户外之右东向 读祝文讫献官小东再拜小西又再拜。 讫亚献酌醴齐四时及腊酌 齐终献酌 齐酌献如上仪讫。 谒者引献官诣飮福位西向立。 祝史酌福酒持 饭俎肉就献官之左。 献官再拜 祭酒 酒奠爵受 饭俎肉授斋郞遂飮卒爵置于 再拜降阶就位西向立。 有使副则使为初献副使为终献俱受福酒。 独使则三献讫受福酒。 终献将升谒者引功臣献官诣洗位 洗诣酒尊所执尊者去 。 献官酌酒助奠者皆酌酒。 谒者引献官进诣座首东向奠爵诸助奠者各进奠。 祝史持敎书进座首之右立读献官揖谒者引献官复位。 祝史入室彻豆还尊所。 配享功臣祝史进彻豆还尊所。 奉礼曰: "赐 再拜!" 享官皆再拜受福者不拜。 送神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谒者诣献官之左白: "礼毕。" 谒者引献官及诸享官以次出。 祝史纳神主如常仪。 祝版燔于斋坊。 若后妃别庙则无功臣配享礼器不设则以常享器皿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0
景灵殿。
#高丽史61卷-志15-礼3-景灵殿-001
○景灵殿正朝端午秋夕重九亲奠仪。 其日四更末内侍茶房及指谕先入内殿庭次承宣入庭肃拜讫内侍茶房及指谕次次拜谒。 次重房入庭肃拜讫承宣重房合班中心为头一行拜谒次入直阁门及侍臣入庭。 次中官出齐事传承宣承传令中禁出传指谕奉靑阳伞立左尙舍别监卷帐大将军扶策左右。 王靴袍出内殿前楹外立上将军奏看中禁奏山呼肃拜扶策大将军下庭复位。 次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一时肃拜讫承宣秉烛前引王下庭出南殿坐绞床。 牵龙都知奏山呼肃拜舍人喝: "入直省员阁门肃拜!" 祗候引枢密入庭就褥位舍人喝: "再拜!" 讫王诣集禧殿。 尙衣别监奉笏承宣传奉入殿拜位。 枢密赞王三拜。 内侍员奉香合承宣传奉枢密奉笏。 王点香三拜讫至景灵殿入就东阶下西向再拜上殿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再拜。 承宣奉香合进王搢笏点香。 承宣奉洗盏器王洗盏传授枢密承宣奉注子进王斟酒大小盏各一酌奉献讫再拜。 次诣二室入户再拜上香献酌如上仪。 出诣第三四五室拜礼献爵上香同上。 又从二室户入诣太祖前 伏省郞自西阶上殿诣太祖室户外读祝文讫王再拜。 茶房别监奉福酒盏承宣传奉授枢密承宣奉注子斟酒。 承宣又进 酒器王 酒三滴飮福酒讫再拜。 出诣太祖室户外再拜讫。 舍人喝: "从官再拜!" 王退还东阶下西向再拜。 承宣秉烛前引次承宣受笏尙衣别监传受。 王还至内殿坐绞床阁门望龙颜承传云: "宣赐侍臣员将酒果。" 舍人喝: "员将肃拜!" 讫。 王入内次中官出劳传承宣重房内侍茶房指谕肃拜而退无时奏告如*大庙奏告仪。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0
诸陵。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1
○拜陵仪将拜陵所司承制内外宣摄随职供办王御别殿斋心两日。 凡行事执事官及从驾众官各于本司淸斋一日无本司者于公所。 前发一日奏告太庙如常仪。 所司预扫除所拜之陵及室内务极洁净不得喧杂。 尙舍局于陵近所设行宫铺王座如常仪。 行宫皆于前所量地之宜。 又于陵室之侧量设小次。 奉礼设王拜位于陵东南隅西向其有山谷隐映则随地设位望陵而拜又设拜位于陵室阶下之东南西向设行事官位于王位之南稍东又设随驾两府拜位于门外以西为上门非南向则量地之宜设文武百官位于其后两班相对为首所司备珍羞庶品务极 洁。 前一日 时王至行宫 扇华盖导从如常仪。 若拜日至行宫则未明五刻 驾动如常仪。 王至望陵拜所侍臣退合班立。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王至拜位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赞者承传宰臣枢密侍臣及随驾众官皆再拜讫王至行宫斋宿。 其日未明一刻王至小次陵令持祝版进近臣奉入小次。 王署讫近臣奉出授陵令令受进奠于案。 行事官及两府众官皆就位讫侍中版奏外办。 王改服靴袍步出小次仗卫停于小次之左右。 太常卿前导王至陵室阶下之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 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升阶当神座前北向再拜又当王后神座前再拜讫入进省服玩拂拭床帐讫。 斋郞进馔太祝升阶迎奠于神座前。 太常卿引王诣尊所太祝及近臣赞酌酒。 王进神座前奠酒三爵。 又于王后神座前奠酒三爵讫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祝版诣神座右 读讫退立于阶下。 若更荐奠服玩则躬自执陈。 太常卿请再拜王再拜又再拜。 太常卿引王降诣拜位西向立太常卿前奏: "请再拜。" 王再拜奉礼曰: "再拜。" 众官在位者皆再拜讫。 太常卿引王入小次。 祝版燔于斋坊。 通事舍人引陵令寝宫侍卫人谒见。 若有宣赐则临时奏听进止讫王还斋宫侍卫如常。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2
成宗七年十二月始定五庙八年四月始营太庙。 十一年十一月太庙成命儒臣议定昭穆位次及 仪遂行 礼。 十二年三月敎曰: "殷以十二君为六代唐以一十帝为九室。 晋书所云: '兄弟旁及礼之变也。' 则宜为主立室不可以室限神。 兄弟一行礼文斯在 我惠宗若论同世岂可异班 宜奉惠定光景四主通为一庙 于太庙。" 十三年四月亲 太祖惠定光戴景宗于庙各以功臣配享。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3
显宗二年太庙灾每値时祭各祭于本陵。 五年四月始修斋坊权安神主亲 。 十八年二月修太庙复安神主。 显宗末年六月癸巳德宗命有司改定太庙三陵祝文式。 第一室太祖及王后皇甫氏称'孝曾孙嗣王臣某。' 第二室惠宗及王后林氏。 第三室定宗及王后朴氏。 第四室光宗及王后皇甫氏。 第五室戴宗及王太后柳氏 称'孝孙嗣王臣某。' 第六室景宗及王后金氏。 第七室成宗及王后刘氏。 第八室穆宗及王后刘氏 称'嗣王臣某。' 王考显宗及王后金氏称'孝子嗣王臣某。' 昌陵世祖及王后韩氏称'孝曾孙王臣某。' 干陵安宗元陵王太后皇甫氏称'孝孙王臣某。'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4
靖宗二年十二月 德宗于太庙王尝问昭穆之义辅臣徐讷黄周亮等言: "显宗之 也以兄弟同昭穆之文惠定光戴同班为昭景成为穆穆宗为昭。 而显宗 于穆庙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今 德宗数过五庙请迁惠定光三宗藏于太祖庙西壁。 戴追王之主迁祭于其陵可也。" 刘征弼言: "太祖在曾祖行亲未尽故惠定光三宗不必迁。 唯迁戴宗于陵而 德宗于次室可矣。" 周亮等言: "征弼论亲未尽之义亦以一时四庙难于迁毁其言如是。 臣闻前典云: '亲过高祖则毁其庙。' 由是观之自 祖曾高而上论亲尽未尽非以旁亲论惠定光在从祖行不可比于亲祖。 昔晋锺雅奏言: 景皇帝不以伯祖而祭于庙宜除伯祖之文。 朝廷从之则从祖不入于庙明矣。 惠定光戴俱宜迁毁。" 其后王谓一时而迁四神主意所未安欲更从征弼所奏周亮复言: "太祖为一庙惠定光戴为昭一庙景成为穆一庙穆宗为昭显宗为穆五庙之数于是乎备。 若以派系次第论之显宗于穆宗为叔若先卽位可与景成同一行。 然继穆宗位故显宗 于穆宗下第二穆位。 今 德宗则惠定光戴四神主可以迁毁征弼唯论四庙迁毁之难不论昭穆之数宗庙之礼国之大事胡可臆断 若以德宗为昭则三昭二穆与太祖为六庙非古制也。 若论派系次第以显宗为第一穆次于景成而降穆宗于其下则公羊所谓僖闵逆祀也。" 徐讷曰: "周亮之奏合于古制。 然鲁以诸侯昭穆之外有文世室武世室。 惠定光三宗亦不可迁毁。" 从之。 八年三月戊申尙书礼部奏: "今四月当行 而二十一日将行王后册封礼。 其 请行摄事。" 内史门下奏: " 固有定期封册自可从宜请先行 礼。"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5
文宗十年正月己巳礼官上言: "太庙祭器年久破缺不堪陈用。 曲礼曰: '祭服弊则焚之祭器弊则埋之。' 其 玄衣赤 命御史台焚埋之。" 从之。 十月辛亥王太子见于太庙三师以下导从庶子二人为左右赞者率更令请拜注簿告办。 初诣庙时引乐悬而不作谒毕乐作还宫。 戊午有司言: "今月当 于宗庙。 礼 之月则停时享。 乞依礼制停冬享。" 从之。 十二年六月尙书礼部奏: "顺安宪三陵圣祖之兄弟也称孙以祭似未合义。 按唐书宣宗飨穆宗室文称皇兄大常博士闵庆之奏曰: '夫礼有尊卑而不 亲亲祝文称谓未当请改为嗣皇帝。' 从之。 穆宗宣宗同父异母也宣宗之祀穆宗称皇兄未合于礼故改称: '嗣皇帝臣某明告于某宗。' 今顺安宪三庙祝文宜称: '嗣王臣某明告于某宗。'" 从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6
仁宗二年七月亲 于太庙太祖东向德靖文睿为昭显顺宣肃为穆议者曰: " 非秋祭也。 又惠宗有功德不宜毁而毁之皆非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7
毅宗时 太祖东向惠文睿 南向为昭显顺宣肃仁 北向为穆。 四时腊享朔望寒食 室内南向。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8
熙宗二年二月 神宗于太庙本朝庙制九室而有新 之主则奉迁主安于本陵。 崔忠献与宰枢议据古典有功者不迁亲尽者毁之以为顺宗亲尽无嗣当出以神宗 于第九室太祖在西东向惠显同为第一昭宣肃同为第二昭仁宗为第三昭文宗为第一穆睿宗为第二穆神宗为第三穆。 四年十月诏曰: "往年圣考 庙之日改定昭穆位序有所乖戾令宰枢侍臣禁官国学致仕文儒等据典籍与本朝礼制 酌各上封事。" 众论纷 竟不改焉识者曰: "汉书云: '父昭子穆孙复为昭。' 公羊传曰: '父为昭子为穆孙从王父。' 则昭穆之序一定不易者明矣。 岂可随时而变易乎 今迁第一穆显宗于第一昭与惠宗同一位迁第二昭文宗于第一穆迁第二穆宣肃二室于第二昭迁第三昭睿宗于第二穆迁第三穆仁宗于第三昭而以神宗 第三穆昭穆之序大紊。 惠显二主皆有功德若周之文武故太祖东向惠为太宗显为世宗百世不迁。 其余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庶合于礼。"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09
忠烈王元年五月命宰臣洪禄 摄事于景灵殿。 豆缺假内殿净事色以祭。 二年闰三月庚申命有司夏享于太庙将以四月朝京师故先时行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0
忠宣王二年九月太庙五室东西置夹室安惠显二宗于西室文明二宗于东室。 三年正月丙戌以寝园春享将誓戒祭前七日誓戒例也。 今则三日也凡享官自太尉以下皆不至* {纠}正及时到享官七人同议不誓而罢。 十月乙亥摄事于寝园不宰牛。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1
忠肃王五年正月癸酉王命佥议赞成事金士元以温泉所获禽荐于太庙司膳典仪不至* {纠}正后至。 士元以闻王曰: "祭先所以报本予躬获禽以献而有司乃尔耶 " 是祭也内竖朴仁平窃其禽代以其家瘠肉王不能罪。 十七年六月丁未 忠宣王于寝园迁仁王主权安康王主于东夹室。 是祭众 入庙庭争夺奠物而去法司不能禁。 凡行事皆不如仪日昏乃毕。 初典理佐郞赵廉言: "本国昭穆之序有乖古制。 宜以太祖居中室高宗为第一昭元宗为第一穆忠烈王为第二昭忠宣王为第二穆惠王明王居东夹室如周制武王居东北夹室之例。 显王康王居西夹室如周制文王居西北夹室之例。 如是则惠显二主分居东西为不迁之主。 明康父子亦分东西为假安之位。 于礼便而昭穆之序亦合古制。" 不从。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2
忠穆王三年四月辛卯命 理安子由摄事于太庙子由不宰牺牛以与愿刹僧。 * {纠}正白元石不据礼以争时人非之。
#高丽史61卷-志15-礼3-诸陵-013
忠定王三年十二月辛丑恭愍王卽位壬寅王亲传诸陵祝版昌陵享官皆不至命侍臣一人授祝版遣之。 二年正月甲申王将春享寝园百官侍卫至寝园次于园东乙酉王乘辇入自南侠门文官 立于东阶下武官西阶下。 王立于站台东亚献丹阳大君 立王之后终献右政丞李齐贤立于丹阳大君之后斋郞立于最后行。 牲牢牛一羊五豕九鹿十。 祭毕退御幄次受贺礼而还。 成均及十二徒诸生各献歌谣敎坊伎乐陈于路傍迎之。 五年正月壬午朔寝园春享享官誓于三司太尉乐安君李迁善司徒典仪令金义烈不至改命金海府院君李齐贤为太尉。 六年八月命李齐贤定昭穆之次齐贤上议曰: "谨按宗庙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太祖百世不迁太祖而下父为昭居左子为穆居右昭穆左右则百世亦不变。 故春秋左氏传有'太王之昭王季之穆文之昭武之穆'之文。 而尙书谓文王曰穆考谓武王曰昭考。 是其昭穆不变之明证也。 其兄弟相代者春秋公羊传以为昭穆同班。 大宋 享位次图太祖与太宗哲宗与徽宗钦宗与高宗各位一世。 是则兄弟同班之法也。 二十二陵盖自江都去水而陆仓卒所置其制一堂五室而二十二陵神主一行而列。 所宜拓而广之厘而正之然而不可造次而就。 未就之*闲四时之事无所于享。 且于五室略依东汉以来同堂异室之制其二十二神主一一各为一房以别之。 太祖惠宗显宗在太庙不迁则太祖之昭定光戴安于此。 无先之者居中室而以西为上。 光宗之穆景宗戴宗之穆成宗为从兄弟居西第一室之第一房第二房。 成宗之昭穆宗显宗之昭德靖文居东第一室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房亦从兄弟也。 文宗之穆顺宣肃居西第一室之第三第四第五房。 宣宗之昭献宗肃宗之昭睿宗为从兄弟居东第五第六房。 睿宗之穆仁宗居西第六房。 仁宗之昭毅明神居东第七第八第九房。 神宗之穆熙宗明宗之穆康宗亦为从兄弟居西第七第八房。 康宗之昭高宗居东第十房。 合于左昭右穆兄弟同班之义。 若夫五室拓而广之昭穆厘而正之则乞下中书令礼官博士博议详定施行。" 八年六月辛未御史台上言曰: "殿下躬享宗庙祭礼祭器一皆新之奉先之意至矣。 自国都迁徙之后国家多事典祀之官不共其职用脱粟饭沽酒市脯不 之甚至于此极。 而就野为坛享官或年老神昏岂其诚敬尽礼者乎 宜令有司就坛傍立舍以庇风雨令诸陵直于太常寺更日直宿以充祝史。 又令都祭库典廐署倂隶太常寺祭物鱼果各道按廉使以时输纳祭器亦令新之以副殿下诚敬之实。" 从之。 十一年正月王在福州命奉安九庙假主于新乡校置诸陵署于旧乡校各行春享。 红贼之后假安九庙神主于崇仁门弥 房太祖忠宣忠肃忠穆神主失于兵难十月新作所失四神主。 十二年五月庚午敎曰: "国之大事惟祀为重经乱以后宗庙祭器礼服多有亏缺可刻日营造以备情文牺牲 盛务要 洁。" 丁亥还安九室神主于太庙以象辂载太祖主平辂载八庙主百官公服侍卫时经乱离具冠带者仅四十余。 其还安祭王不亲行祝版亦不亲押命一内侍奉香九室合荐一牛太祖室羊豕各一八室豕一而已。 祭将灌雨作献官执事 升堂东立避之雨止乃复位。 初献讫于各室户外飮福北向拜。 执礼讥之曰: "初献官就位乐九成再拜升行灌礼今何无此礼耶 诸献官献毕出就前楹取各室酒合酌一爵飮福西向再拜何其各室飮福北向拜乎 " 七祀位在庭向东功臣位庭东向西都监官皆设于庭西向东或讥之曰: "何其两位皆向东乎 " 都监官惊骇遽改之误设七祀位于庭东向西。 应鼓不县工人举而击之如俳优戱。 乐章登歌礼也。 当亚献都监官令登歌者皆下工人争之曰: "前此乐章皆登歌。" 强下之* {纠}正执礼无敢非之者。 十六年三月辛未王诣显陵毅陵善陵行别祭奏乐三献每献三拜百官皆拜至正陵亦如之。 膳羞 洁倍于三陵。 七月辛巳宰枢奏乐于仁熙殿上食。 二十年十二月庚辰朔始复行朔望祭于显陵。 二十一年正月乙卯王幸仁熙殿奏乐行祭命大臣祭正陵用乐。 仁熙殿正陵每祭皆三行内行国行都评议司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