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



第二编 刑事裁判所区别及权限

第一章 通 则

通常刑事裁判称通常所以别特异,如军事裁判所之类。得与民事裁判在同一裁判所合其权。第三十一条。定裁判所位置及所管区域,司法卿奏闻,取自上裁。第三十二条,谓位置区域随时变换,有难预定者,其裁酌地势便否、事务繁简,而定之司法卿,仰之上裁。裁判所置检察官一名或数名。第三十三条,检察官所以代公众为原告者,不置此官即不成结构。检察官之刑事职务:一,搜查罪犯。谓止搜查有无犯罪,不及检核钩发犯情。二,向裁判官请求审查犯罪之实及援引应用之律。谓预审判事,须检察官请求乃始为预审。三,传示裁判所命令及其宣告。四,于裁判所保护公益。第三十四条,谓于诉讼上有关公益者辄得陈言,其为被告人有所请求亦是。检察官要一名对同于公廷。第三十五条,谓检察官于关系事件不容不陈白意见,若不对同为不成裁判。然检察官只司检察,公廷审断之权不得干预,故只令对同,不能竟称为会同、偕同。裁判所置书记一名或数名。第三十六条。书记要于预审及公判时到堂,开造文案、抄录公判暨其余一切诉讼文书,谓书记之于裁判所紧要亦同检察官,若不到堂亦不成裁判。又要保存裁判宣告及其余一切文书。第三十七条。从罪名分定裁判所,所管违警罪于违警罪裁判所,轻罪于轻罪裁判所,重罪于重罪裁判所,其一人犯重罪及轻罪,或犯轻罪及违警罪二罪俱发者,虽非附带之罪,从其重者并管于上等裁判所。第三十八条,谓并轻于重,非特慎重裁判,兼有筒捷之利。附带罪者,一人或数人同处同时犯数罪,二人以上通谋、异处异时犯数罪,为图便自己而连他人犯罪,或图免本罪更犯别罪,第三十九条,谓附带罪质虽互有异同,而犯情株连罪脉相缠,故得附著本罪一并裁判。于裁判所同等者,将犯处之裁判所为预审及公判所管。其犯处不明白者以逮捕地之裁判所为所管。第四十条,以犯处定裁判所管,既无朦胧抵触之弊,又于搜索证凭、推问证人最为便宜。彼此裁判所管内同时犯罪或继续犯罪,以逮捕地裁判所为兵所管。彼此管内犯罪,谓如于各管交界中间犯罪之类。其数罪俱发者亦如之。第四十一条。于犯罪处之外裁判所管内逮捕者,要押送附近该管裁判所。谓如于西京及大坂犯数罪者,捕之滋贺管内,押送西京。捕之神户管内,押送大坂之类。其以令状逮捕者,押送发令之裁判所。第四十若于彼此裁判所所管内不能逮捕及法律所不许逮捕者,如违警罪,止该罚金之类。将最初之预审及公判裁判所为其所管。第四十三条。从犯、从正犯所管之裁判所,若正犯系彼此裁判所所管者有数名,将最初之预审及公判裁判所为其所管。其属高等法院及陆海军裁判所所管,于法律有专条者不在本条之例。第四十四条,谓如正犯军人、军属,而从犯乃平人或贵人之类。在外国犯罪应依本国法律处断者,逮捕之内地,将逮捕地之裁判所为其所管。自外国解到者将解到地之裁判所为其所管。其应行阙席裁判者,将被告人最后所居裁判所为其所管,若所居不明白者须起定裁判所所管之诉。第四十五条,阚席裁判谓非两造对质,如被告人未就缉捕,仅原告人到案之类。于商船内犯罪者,其所管及诉讼次序别有定律。第四十六条。裁判官行预审者不得干预公判,其先行预审又行公判者,除于哀诉及阙席裁判之实有事故者二事外,不得干预其上诉裁手,违者不成为裁笋。第四十七条,谓裁判官一立成见,不免执拗,但哀诉及阚席裁判之实有事故者不令前官干预,则有难于审明者。裁判听于受诉事件,有自行判决应否管理之权,但检察官及自馀诉讼关系人于其判决虽本案既属终审,仍得依常规上诉。

第二章 违警罪裁判所

以治安裁判所为违警罪裁判所,裁判其管内所犯违警罪。第四十九条。违警罪裁判所判事职务,治安裁判所之判事行之。判事有故,判事补行之。第五十条。违警罪裁判所检察官职务,该处警部行之。第五十一条,不置检察官而令警部摄行者,由事犯轻小故也。违警罪裁判所检察官要每月造已未决事件表,发呈轻罪裁判所。裁判之弊莫大于耽延,故每月必纳表上官,供其检阅。其事件表要违警罪裁判所之判事签印,若有意见则附记之。第五十二条,要判事签印者所以表其确实,附记意见者所以辨明延滞之由。违警罪裁判所书记职务,治安裁判所之书记行之。第五十三条。

第三章 轻罪裁判所

以始审裁判所为轻罪裁判所,裁判其管内所犯轻罪,又得行轻罪及重罪预审。谓裁判管内罪犯虽为裁判正规,而系于本案附带罪者,虽在管外亦得裁判之。又裁判于其管内违警罪,裁判所之始审裁判为控诉者。第五十四条,本所即违警罪控诉之所,经此即不得再空1轻罪裁判所判事职务,该所长于初审裁判所之判事一名或数名,依次命之,以一年为满,更替职务仍限以期年者,所以令裁判官熟习职务,且防作弊也。又得再加一年继续其职。第五十五条。预审判事职务,司法卿于始审裁判所之判事命一名或数名,以一年为满,谓不拘次序拔擢命之。又得再加一年以上继续其职。第五十六条,以预审判事欲极习熟,故得继续职务至于数年。判事有故,其他判事或判事补行其职务,判事补得对同预审及公判陈白意见。第五十七条,惟不得干预议决。轻罪裁判所检察官职务,始审裁判所之检事或其所指命之检事补行之。第五十八条。轻罪裁判所书记职务,始审裁判所之书记行之。第五十九条。东京警视本署长及府县长官,各于其管内兼为司法警察官,有搜查罪犯之权,并与检事同,但东京府长官不在此限。由东京户口稠密、事务繁剧,特置警视局为其专任。左开各官吏辅佐检事,受其指挥,要从第三编所定规则为司法警察官搜查罪犯。各该官吏虽各有所属,然行警察职务不得不听从主管检事之命。一,警视、警部。二,区长、郡长。三,治安判事。四,未有警部之地方户长。第六十条。司法警察官、检察官及裁判官若受他管同职官所嘱,须搜集其管内合为证凭及可供参考之事物,以供其审查。第六十一条,谓官吏之权不越所管,不得不更相嘱托。检事要每二个月造预审及公判已未决事件表,发呈控诉裁判所之检事长,不限每月造表,由事情差涉重大也。又要并违警罪裁判所检察官之事件表一齐发呈,若有意见则附记之事件表,要裁判长签印,有意见亦附记之。第六十二条。

第四章 控诉裁判所

控诉裁判所置刑事局,裁判于轻罪裁判所之始审裁判为控诉者,但要判事三名以上判决。第六十三条,控诉裁判颇涉钩棘,尤难明辨,故必要判事三名以上。刑事局判事职务,裁手所长依次命该所判事,以一年为满,又得再加一年继续其职。第六十四条。刑事局判事有故,裁判所长令民事局判事行其职务,裁判所长听从便宜为各该裁判长。第六十五条,所长以职在统辖,不分民、刑,故随便执权。刑事局检察官职务,该裁判所之检事长或其所指命之检事行之。第六十六条,控诉裁判所不及检事补者,以其事较繁重故也。.检事长于该裁判所管内得兼摄轻罪裁判所检事及司法警察之起诉职务,亦可令其所部检事行之,其起诉及他项职务须行移于该管内检察官,凡检事长应监督该管内检察官及司法警察官。第六十七条。检事长要每三个月造预审及公判已未决事件表,发呈司法卿,又要并轻罪裁判所检事之事件表一齐发呈司法卿,若有意见则附记之事件表,要裁判长签印,若有意见则附记之。第六十八条。刑事局书记职务,该裁判所书记行之。第六十九条,不置书记补,义与第六十六条不置检事补同。

第五章 重罪裁判所

重罪裁判所裁判其管内所犯重罪。第七十条。重罪裁判所每三个月一为开设,谓不常置。若事件浩繁,日不暇给,由控诉裁判所长及检事长申禀司法卿,须其允可临时开厅。第七十一条,谓前期既闭厅,后再有重犯事件繁多,且裁判要急速、不容待后期之类。重罪裁判所于控诉裁判所或始审裁判所开设。第七十二条。重罪裁判所须左开职员裁判:一,裁判长一名,控诉裁判所长就该所判事中命之。二,陪席判事四名,于控诉裁判所,该所长就该所判事中命之。于始审裁判所,以该所长及前任判事选充。第七十三条,重刑于人所关匪轻,裁判尤要慎重,故判事必须五名,务拣选老练者。重罪裁笋所检察官职务,控诉裁判所之检事长或其所指命之检事行之。控诉裁判所虽次于重罪裁判所,然非位居其下者,故该所检事长得兼行检察官职务,又得令他检事行之。若于始审裁判所开厅,检事长得令该所检事行其职务。第七十四条。重罪裁判所书记职务,该裁笋所之书记行之。第七十五条,书记较裁判官、检察官责任稍轻,故从便宜。控诉裁判所检事长要于闭厅后造已决事件表,发呈司法卿。控诉裁判所检事长虽非于该所开厅,然重罪裁判所亦监察之,造其管内事件表,固系其职。不言未决者,重罪裁判所不容未决也。事件表要控诉裁判所长签印,若有意见则附记之。第七十六条.

第六章 大 审 院

大审院置刑事局,裁判左项条件:一,上告。二,覆审之诉。三,定裁判所所管之诉。四,移裁判所所管之诉。第七十七条刑事局非具判事五名以上不得为裁判。第七十八条。刑事局判事职务,司法卿奏闻请旨以命该院判事,若判事有故,民事局判事循其旧次以行职务。第七十条。刑事局检察官职务,该院之检事长或其所指命之检事行之。第八十条,刑事局书记职务,该院书记行之。第八十一条。检事长要每三个月造预审公判已未决事件表,发呈司法卿。事件表要院长签印,有意见则附记之。第八十二条。

第七章 高等法院

高等法院裁判刑法第二编第一、第二章所揭重罪。谓关皇室、国事、外患之罪犯。又裁判皇族所犯重罪及合该禁锢轻罪,或敕任官所犯重罪。因皇族不坐罚金之刑,故特名日合该禁锢轻罪。前二项正犯及从犯不问身位何如,一体于该院裁半。第八十三餐,谓共犯虽身位相殊,不得析为二件。开高等法院,司法卿奏请取自上裁,其应裁判事件及开院处所亦如之。第八十四条。高等法院以左开职员为裁判:一,裁判长一名,陪席裁判官六名,每岁预就元老院议官、大审院判事中奏闻,得旨定之。二,预备裁判官二名,置预备官者由论辩日久,或未及判决而该官有故,事将缺旷,故预备代员以参坐论辨。功依前项式则命之。第八十五条。预审判事职务,奏闻取旨,命大审院刑事局判事一名或数名。第八十六条,不预命者谓预审判事,职止判断有无罪证,不预本案,故临时选充亦无妨。高等法院检察官职务,大审院之检事长与司法卿所指命之检事行之。第八十七条。高等法院书记职务,大审院书记行之。第八十八条。不得向高等法院裁判为上诉,但于左项条件得上诉该院,一,于阙席裁判实有事故者。二,哀诉。谓法不应刑而受处刑宣告,或受重刑过当之宣告,或过上告期限、裁判已定者,该院检事得以上告。三,再审之诉。第八十九条,谓希冀改正判事之所判。如被告事件浩繁或裁判再审之诉,应别置职员。第九十条,谓如谋反犯罪,夥党固众,非常员所得审理之类。再审裁判不得用前员,另置委员。高等法院诉讼次序依照通常规所。第九十一条,虽高等法院,然讯证、辨论、对质等次序,毫与常则无殊。

第三编 罪犯搜查起诉及预审

第一章 搜查

谓搜索有无犯罪,但知其犯罪则收拾现证、旁证或搜寻犯身所在,为起诉次序耳,非探侦隐情、推问证人、勒押物件之谓。

检察官缘告诉告发各原由,或识认或推测有现行犯罪者,要搜查其罪状、证凭及犯人踪迹,照依第百七条以下规贝行起诉次序。谓九十二条,谓检察官除现犯准现犯情状紧急之外,其他验检证凭、推问搜索等事非其主职。

第一节告诉及告发

告诉谓被害者诉其罪。告发谓非被害者发其罪。有犯重罪或轻罪,受害者不论何人得就所犯之地及犯人所在之地诉之于预审判事、检事或司法警察官。受告诉者不止犯处官司,而被告人所居住之官司亦受之。不止判事、检事,而警察官亦受之。所以广言路、密方法。然其告诉与否任从被害者主意,故日得,不日要。预审判事受告诉,要照第百十四条以下规则区处。检事受告诉,要照第百七条规则区处。司法警察官受告诉,要将其文书速移送检事。谓警察官无取舍之权,又无审查之权,要特移送主管。其系违警罪者,得告诉犯处该管之裁判所检察官。若司法警察官受告诉,要移之该管检察官。第九十三条,违警罪犯情轻微,不虑逃亡,故以犯处为其主管。告诉人要将其足为证凭及可备参考者申告。谓犯名、犯处、时目、事实,并检察官所必须。倘不知之,不得搜查,故要与告诉一并申告。又告诉人得照第百十条以下规则,为民事原告人。第九十四条,告诉止申告罪犯为搜查根柢耳,为民事原告人乃得起公诉、私诉。告诉人要于书面署名捺印,呈之。告诉人亦得用口陈,但官吏受告诉者须面造文案,朗读讫,证明所录是实,方偕署名捺印。若告诉人不能署名捺印,要附记其由,官吏要将受理凭单交付告诉人。第九十五条。官吏行职务时,因识认或推测有犯重罪或轻罪者,要速告发于该处检事,官吏当职有所告发,固属分内,与常人殊,故曰要,不日得。然其在职外所发见者亦与常人无殊。其为告发要用署名捺印之文书,务将其足为证凭及可备参考者附歹申告。官吏告发必须文书,不许口陈,不欲其离职役也。其系违警罪,要告发于违警罪裁判所检察官。第九十六条。不分何人,或认识或推测有犯重罪或轻罪者,得照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五条规则,于所犯之地或犯人所在之地告发于预审判事、检事及司法警察官。官吏受告发者,要依第九十三条规则区处。第九十七条。告诉、告发得令代人,但若九十六条所云者不在此限。谓官吏告发系其分内,不得委之他人。无能为力者,令法律所定代人为之,谓稚之父母、或后见人、痴癫之保管人之类。亦成为告诉。第九十八条。告诉、告发得降其请或更其词,然照第十六条规则不得拒辞被告人要尝之诉。第九十九条,降其请、更其词谓先告重罪,后降轻罪,先告轻罪后降违警罪之类。然嫌于起灭自由,故被告人以要偿为诉不得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