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
明治三四年间,大久保利通为大藏卿,以井上馨、涩泽荣一为辅,颇以消减纸币为主义,乃议裁国用冗费,发公债证书,以所发金札改为公债,换予证书,给以利息。盖使人人可收蓄以谋生计,交流通之物为收藏之物,固消减纸币之一方也。创国立银行,银行者集赀为商会,欧洲各国莫不有之。凡金银兑换、交汇、借贷、寄顿皆银行司理,国家每总其利权而稽其出入。盖货财以流通为贵,设银行以资周转,俾之无雍无匮,亦裕国便民之一事也。先是明治三年,大藏大辅伊藤博文自赴美国讨纸币消减之法归朝,建议以为宜创立银行,井上馨等赞成之,于是颁发《银行条例》。其条例称:银行赀本令商人集赀为之,赀本分为十分,其十分之六为金札交换公债证书,纳于政府为抵押物,政府给以纸币,听之通行。其十分之四为真金,储之银行,名预备金。:所发纸币听人便宜随时交换。盖政府之意,增民间银行纸币,则减少国家纸币救。然明治五年承废藩之后,岁入不足凡七百余万,又增发纸币八百余万,大藏省发兑换证券六百余万,开拓使继之又发证券二百余万,至是年之冬,合之旧藩札已有八千余万矣。六年,遂发公债,设银行。初诏以金札换金货,至是以国库匮乏,卒寝不行。是时布告:现因政府有事,所发金札未能如约给利,故今改为分债,颁给证书-2:。其他大藏省、开拓使所发证券,亦未能换给真金。而所设银行以公债证书为资本,上下赖以周转。时国立银行仅有四行,如第一国立银行,赀本金五十万圆,所发纸币仅一百五十万圆而已。时井上馨等上书论理财艰危,卒辞职去,改以大隈重信为大藏事务总裁。然是时纸币、金货尚无二价,加以造币寮所铸金、银、铜货,有六千余万流行于世。人见市场黄白充溢,窃计从此不患匮乏,而不知金银输出积年增多,至七年五六月间,金货渐贵,八年之末益甚。富商储积日有损失,小民生计渐以艰难,而银行以预备真金交换纸币耗折过甚,连署请之政府,乞以纸币为通用。政府不许。及九年六月,金禄公债证书发行,骤增一亿余万于市,乃又改定《银行条例》,改定《银行条例》:凡资本金分为十分,其十分之八为公债证书,纳于政府以易纸币。其十分之二为真金,储之银行为预备金。照纸币发行之数之四分之一,须以真金留蓄,以便民人交换。先是,银行之纸币价轻多有亏折,诉之政府,政府不得已,借给纸币俾之谋利。及《银行条例》改定以后,有第十五银行乃华族集资为之者,请于政府,借给纸币,以每岁五分之息供政府。政府许之,各银行援以为请,由是设银行以减纸币之意变为设银行而增纸币矣。即以金{录公债为银行赀本,意欲使华、士族就恒产,且使国民易以求赀,遂不顾纸币增发之患,专以劝立银行为急。而银行陆续递增至百四十余,纸币又增三千余万矣。重以十年鹿儿岛之役,增发纸币二千五百万,至十二年合共纸币乃至一亿五千余万之多。此数年中,金银输出泛滥无制,大藏省准备金以外,计全国流通真金银殆不过二千万。十二年时,银价米价相随昂贵,金货一圆值纸币一圆四十四钱,银货及外国银一圆值纸币一圆二十五钱,米价一石值纸币七八圆。十三年三月腾上益速,银货一圆,值一圆四十二钱至四十六钱,米价一石值八'圆八十钱至九圆五十钱。至四月银米益昂,纸币势将堕地,人心悯悯,举国危惧。银货值一圆五十四钱,米价值十圆五十七钱。于是政府出大藏国库所蓄金输之市场,以浅草米廪所储米卖之商贾,以挫折其势,然徒归画饼,卒无大效。是时贱商垄断,射利居奇,专以银米价为买卖,类于博徒所为。并非买卖银米,第虚指后期交结定银,预揣价之昂低以谋利。即上海近年所谓买空卖空者。大藏卿乃又请禁以虚价为买卖者一切停闭。又复无效,无几复解禁,既而复禁,旋又罢之。由是世人咸知物价之昂贵,实由于金银之流出,纸币之滥造矣。而政府乃议增租税,节费用,以销纸币为主,期其效于数十年之后云。日本之谈经济者谓:维新之初无暇计利害,制造纸币乃出于不得不然。其后谋减纸币,志不果遂而张脉偾兴,暴动轻举,增发过多,贻今日财政之困,不可谓之无过。若论纸币功过,则维持新政、征讨叛徒、整顿海、陆军之兵,经营华、士族之产,创电信、铁道、矿山之业,为训农、通商、惠工之益,皆其功之大者也。然于腾贵本国物价,增加外品输入,使国民溺于骄奢、陷于困苦而不自觉,是则其害之大者也。盖国家蒙其益而小民实受其害云。自十三年后,世人争咎纸币过多。而论商务者,乃谓纸币为一国流行之物,多亦不足为害。苟使裁损减少,反无以资民谋生。今日非纸币过多之害,乃输入过多、金银滥出之害也。其言非不扼要,然纸币者,实则辅金银而行者也,既不能与金银价离而为二,则今日十仅值三四,明日十仅值五六,纸币无定价,物亦无定价,使全国用纸币者日受耗损,民将何以安其生乎?是不得不谋所以消减之方矣。
古金银货价格比较表
种 类
价 值
种 类
价 值
庆长大判
74.7186
享保大判
74.7186
天保增铸大判
74.7186
元禄大判
59.2710
新大判
28.2668
元禄小判
6.8657
庆长小判
10.O642
武藏小判
1.O642
乾小判
5.1562
享保小判
10.1158
元文小判
5.7589
文政小判
5.0292
天保小判
4.3662
五两判
18.7044
安政小判
3.5051
安政新小判
1.3043
庆长一分判
2.506
元禄一分判
1.7764
乾一分判
1.2891
享保一分判
2.5289
元文一分判
1.4397
文政二分
2.5236
文政一分判
1.2573
文政二分判
2.2727
天保一分判
1.O915
安政一分判
0.8763
安政二分判
0.9503
安政新一分判
0.3261
安政新二分判
0.5432
武藏一分判
2.5101
元禄二朱判
0.8581
交政一朱金
0.1601
古二朱金
0.36451.09
安政新二朱金
0.1361
安政二朱银
0.4026
文政二朱银
0.2967
安政一朱银
0.1035
古一分银
0.3770
壹朱银
0.0740
壹分银
0.3117
安政二朱银
0.4651
安政大形二朱银
0.4651
新制金银铜三货表
种类
二十圆
十圆
五圆
二圆
一圆
径
曲尺一寸
一分五厘
七毛
曲尺九分
七厘一毛
曲尺七分
八厘七毛
曲尺五分
七厘七毛
曲尺四分
四厘六毛
金
货
日本八钱
八分七厘
三毛六
日本四钱
四分三厘
六毛八
日本二钱
二八一厘
八毛四
13本八分
八厘七毛
二、
13本四分
四厘三毛
六八
重量
英国五一
四克林四
英国二五
七克林二
英国一二
八克林六
英国五一
克林四四
英国二五
克林七二
配合
金九铜一
金九铜一
金九铜一
金九铜一
金九铜一
种类
一圆
五十钱
二十钱
十钱
五钱
径
曲尺一寸
二分四厘
曲尺一寸
四厘
曲尺七分
七厘
曲尺五分
八厘
曲尺五分
银
货
重量
日本七钱
一分七厘
六毛
13本三钱
三分二厘
九毛二五
1a本一钱
三分三厘
一毛七
日本六分
六厘五毛
八五
13本三分
三厘二毛
九二五
英国四一
六克林
英国一九
三克林二
英国七七
克林二
英国二八
克林六
英国一九
克林二
配合
银九铜一
银八铜二
银八铜二
银八铜二
银八铜二
种类
二钱
一钱
半钱
一厘
径
曲尺一寸
五厘
曲尺九分
曲尺七分
七厘
曲尺五分
二厘
铜
货
重量
13本三钱
七分九厘
五毛
日本一钱
八分九厘
五毛
13本九分
四厘八毛
七五
13本二分
四厘一毛
五
英国二二
。克林
英国一一
。克林
英国五五
克林
英国一四
克林
金银铜货币发行额数表
发 行 数
既发合额
矽娄
年月
金货
(圆)
银货
(圆)
铜货
(圆)
合计
(圆)
金货
(圆)
银货
(匠)
铜货
(圆)
合计
(圜)
明治四年
12600
2946247
4213147
126∞00
2946247
4213147
五年
13950574
4070777
021351
25217474
7017024
32234498
六年
19835720
3839185
23674905
45053194
156209
5590舛03
七
上半季
327吣20
2312331
195516
5778
48324015
13168540
195516
616881
正
下半季
J070663
1∞0002
226
2347025
49394678
1421s542
421875
64005
八
上半季
854142
82870I
545535
2228378
50M20
15咐243
%7410
66363473
年
下半季
58170
7∞957
3201
1162328
06990
158200
1310611
67425801
九
上半季
307387
1134525
574204
2016115
50614377
12724
1884315
441916
拒
下半季
448174
3457060
446015
4351249
51062551
20399784
233德30
73793165
十
上半季
609179
285粥
681029
3348806
51671730
22458382
3011s59
77141971
年
下半季
95126
1848648
416
2358460
51766856
24307030
34
795∞431
十一年上半季
266308
2140346
522878
2929532
52033164
26447376
3949423
82429963
七月
52033164
26447376
3949423
824凹963
八月
13593
47732
19848
8"73
52046757
2㈣5
3969271
82511136
十
九月
1220
959
7159s
245777
52153977
26562067
4040869
82756913
--
拒
500
19682
120634、
196716
52210377
26581749
4161503
82953629
十一月
30128
33516
77620
141264
52240505
26615265
4239123
83㈣3
十二月
40398
923424
91538
1055360
5223
27538689
433∞61
84150253
一月
28524
172356
68145
25
52309427
2772045
4398806
84419278
二月
51804
2
75272
356
52361231
2705
4474078
84776124
十
三月
57425
212427
83526
353378
52418656
28153332
4557604
8539592
一
一
正
四月
29867
204858
500
323225
52448523
28358190
6104
85452817
五月
32505
153935
8弘26
269866
52481028
28512125
4729530
85722683
六月
20180
146850
120348
287378
52501208
286585
49878
810061
纸币流通数目表
种类
年月
太政官札
(圆)
民部省札
(圆)
大藏省
兑换券
(圆)
开拓使
兑换券
(圈)
旧藩札
(圆)
新纸币
(圆)
银行纸币
(圆)
合计
(圆)
明治元年
24037389
M037389
二年
47632225
20
49723092
三年
47632225
6780944
5"13169
四年
"059540
7489167
4772000
56320707
五年
42883283
7474833
6800000
2500000
242∞346
88054
55016
六年
36863722
7247824
6616141
2118001
19233849
25535325
976162
七
上半季
28621
6526313
34
0378
5242379
52807431
1370035
985225779
正
下半季
26573507
6377矾6
1340511
402469
4654616
57207174
822781
97378704
八
上半季
2525120
3595486
391628
154479
2830997
763061
407611
95211428
正
下半季
6281126
2337S
28101
38894
1100566
84897071
1227262
96000906
九
上半季
332嘶51
1600831
34491
4942
739493
88355317
1371956
954"681
年
下半季
3201621
1540144
15277
4772
606804
87090
16849
957488
十
上半季
3080558
15698
99173
89218866
8830559
102757854
年
下半季
3070145
1519686
91501
89245932
13164532
107∞1796
十一年上半季
1662705
846549
91501
28326452
16814582
137741789
七月
1345200
658011
91501
28832463
2∞07619
141634794
八月
1071849
53S699
91287
29228115
2儿86969
142113929
十
九月
691
385703
917
75357
22472201
143399155
--
妊
十月
678359
359775
91287
527
23178919
144105867
十一月
676403
35879I
91287
290463
24180811
145107755
十二月
676391
358787
91287
29800475
251302
146066342
一月
676388
358783
91287
2卯74834
26218807
14∞99
二月
676174
35跖25
91287
29719836
471005
148316927
十
三月
674254
357595
91287
29189484
379627
15292247
一
一
芷
四月
67M98
356639
91287
28927132
30262124
150307480
五月
671741
355664
91287
286672
30354936
150171300
六月
26270243
32357435
16678
外史氏日:楮币可以便民,不可以罔利者也。苟使持数寸脆薄之物使天下之人饥藉以食,寒藉以衣,露处藉以安居,则造之易而赍之轻,天下之至便无过于此矣。无如其不可,何也?金也银也铜也,是亦寒不可以为襦,饥不可以为粟,穴处不可以为屋,而天下之人奔走而求之。且萃五大部洲嗜欲不通、言语不达之辈,不约而同以此为利。则以布帛菽粟之不可交易,乃择一物之贵而有用者为币以适用,而金、银、铜实为适宜。若以楮为币,则直以无用为有用,虽以帝王之力设为金、银、铜交易之禁,严刑峻法驱迫使行,而势有所不能。且夫在唐有飞券,在宋有钞引,今银行钱店罗列市廛,入亦争出其宝货以易空楮,经商四海者携尺寸之券,虽在数万里海外悉操之则获,不异于载宝而往。于是禁飞券、禁钞引,必嚣然以为不便。而欧洲各大国又有国家公立之银行,富商巨室举其家所有之金银,大者牛车、小者襁负,实输于其中,予一张之纸则珍宝而藏之。日本初用楮币也,值相等者价或重于真金,蚩蚩细民,给予钱则拒,给予纸则受,亦安在楮币之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