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
太阳历授时略表每年节气无甚差异。
寒一月六日 桑始肥。寒暑表自五十六度至四十二度以上。伏日一月八日 款冬华。
大寒一月二十一日 浸蚕种。但寒暑表在四十度以上则不宜。豆吞二月四日 黄鸟鸣。
卞分二月三日 踏麦苗。惟有雨不可踏,宜接梅、樱、桃、杏诸树。宜
插柳枝。
阿水二月十九日 烟霭瑗球,多阴少晴。启蛰三月2i1日 宜伐薪,无虫蛀。
三月十八日宜种牛房、胡瓜、蕃椒、茄子、甘薯、早稻、扁豆、瓢瓜之类,宜植蓑荷,种西洋野蔬,宜移植梅、杏、枇杷、南天竹等,宜植国铃薯,种杨花、萝卜、春菘。
春分三月二十日 彼岸樱始开华。
三月二十八日宜种冬瓜、西瓜、蜀黍、紫苏、蓼蓝、烟草、莺菘等类,又宜插林禽、梨、葡萄、柏,宜移植柿、栗、桑及浇桑,种芋。
清明四月四日 是节蛇出穴,雷始发声。
四月八日所接诸木始见木芽,宜以时加减。伏日四月十七日 樱花盛开,宜种麻。
谷雨四月二十日 桑始抽芽,宜种扁豆、大角豆、甜瓜之类,宜植柑、柚、橙之类。
四月二十九 牡丹华,宜种春蒿、麦、植萄翦。寒暑表自五十八九度至七十四五度。
八十八夜五月一日 宜种大豆、麻、木棉,植芋魁,是时竹始抽芽。立夏五月五日 宜植松树。
五月十二日宜植葱,种木棉、胡麻、夏萝、早稻、小豆。浸稻种。小满五月二十一日 蚕起食桑。
五月二十四日植杉,宜阴雨,忌睛干,始植常青之树。五月二十八日浸种方阑,早蚕事讫,茄子华,种牛房。芒种六月六日 蚕事正忙。宜植甘薯,惟忌北风。宜植槲槠、桧、
柑、山茶花、枇杷、竹之类。
六月九日蚕事讫。刈早麦,宜扦种扈子、枇杷之类,种胡萝。六月十九日初夏蚕方化蛾,春蚕始为蛾。
夏至六月二十一日 初夏蚕尽化蛾,春蚕方作蛾,宜播种大豆于田畔。
六月二十四日始插秧,春蚕尽化蛾,宜种粟。半夏插秧寒暑表自七十六度至九十度以上。小暑七月七日 插秧,宜种胡萝。
七月十八日宜种稗子、浇芋。
伏日七月二十日 种萝,自是月至立冬勿移植树木。
大暑七月二十六日 百合华,宜种粟,寒暑表自履:至九十度。七月二十五日刈麻。
七月三十日宜摘胡麻、木棉之抽嫩枝者,种二回马铃薯。立秋八月七日 种萝h,赤蜻蛉始出。
处暑八月廿三日 宜种蒿、麦、油菜。
八月二十八日早稻华,柿始红,种油菜事讫。
二百十日八月三十一日 种蒿、麦事讫,早大豆、小豆并熟。九月六日粟子始熟,晚稻华。
白露九月七日 宜种芜菁、秋菜、洋葱。九月十日宜种菠菱菜,自是节宜束桑树。九月十二日种晚萝、水菜、菘菜、葱、罂粟等类。晚大豆亦熟。
九月十八日造乌柿,菌蕈生,宜种葱、韭、大蒜、冬菘、芥子。秋分九月二十三日 栗子熟,宜移植常青树木。
寒露十月八日 宜种三年牛房、小豆、蚕豆之类。伏日十月二十日 菌蕈、栗子尽熟,稗皆熟。
霜降十月二十三日 种大麦、小麦、萝。
十月三十一日种小麦事讫。宜种蚕豆、豌豆、冬菘,植百合根。
十一月三十一日柚子、黄栗皆落实,槭叶始红,宜掘芋、掘甘薯、刈早稻。
立冬十一月七日 刈晚妥,自是日宜移种冬凋之树,若根不繁荣之
大木等类,其移植尤宜三月。
十一月十九日植油菜,造腌菜。
小雪十一月二十二日 宜覆蜜柑、香橙,但忌寒暑表四十度以上。大雪十二月七日 宜拔萝卜,浇大麦。
十二月八日宜拾落叶,伐薪,且不可久留。 。
冬至目二十一日 自是日至立春,忌耕耨陆田、水田,但不妨浇肥。
卷十 地理志一
外史氏日:于茫茫大地之中画疆分土而名之为国,其壤地莫不相接,其疆场莫不相夺,其强弱大小无定形,则有日辟国而日蹙国者,上下千古,横览九州,莫不然矣。而日本之为国乃独立大海中,旷然邈然不与邻接,由东而往凡历一万五千余里,乃至美利坚。由西南而往凡历二三千里,乃至上海、台湾。即最与邻近之朝鲜,亦历数百里而后能至。自神武纪元以来二千五百有余岁,未尝举尺寸之土与人,亦未尝得尺寸之土于人,虽近日开拓虾夷,交换桦太,吞灭琉球,似有异于前之版图者,然虾夷本羁縻之州,桦太非固有之地,琉球乃瓯脱之土,得非果得,失亦非失。盖自有日本以后即守此终古一成而不变,不亦奇乎。余闻欧西有瑞士,山水清华,士女明媚,以介居诸大间,各谋保护,不相侵扰,世人比之桃源。而东方之日本,乃以远隔强国自成乐土,天殆故设此二国使之东西并峙欤。自德川氏以禁教故丸泥封关,谢绝外客,子孙世守其法,胶柱拘泥二百余载,无所见于外者无所羡于内,无所闻于内者亦无所惧于外。当是时也,上以武断为政,下以卑屈为俗,熙熙攘攘,娱乐无事。而欧洲诸国鹰瞵鹗视,强弱相并,阅一争战则国步日进。北则有彼得加他邻,明毅果断,气吞南溟;西则有若拿破仑,雄才伟略,诸侯稽首;又西则有若华盛顿,艰苦卓绝,独立一洲。或英人吞并五印度,抚有而国;或俄人建万里铁道,以通浩罕;轮船、电线,争骛纷起,机巧夺天工,人智欺鬼神,凡西人兵威宗教,几几乎弥纶地球而无所不至。而日本闭门自守,无见无闻,喙然未之知也。直至坚船巨炮环伺于门,乃始如梦之方觉,醉之甫醒。虽日锁港逐客,国体如此,亦未始非地势使之然也。嗟夫!事变之极,开辟未闻。以日本四面濒海,古称天险,二千余载,绝无外患。而自轮船铁路纵横于世,极五大洲之地若不过弹丸黑子之大,各国恃其船炮又可以无所不达。昔林子平有言,日本桥头之水直与英之伦敦、法之巴里相接。古所恃以为藩篱者,今则出入若庭户矣。言念及此,地险足恃乎?余观亚细亚诸国,印度覆矣,土耳其仆矣,安南、缅甸又倾踣矣。日本自通商以来虽颇受外侮,而家国如故,金瓯无缺,犹得以日本帝国之名,捧载书而从万国后。壤地虽日褊小,其经营筹画,卒能自立,亦有足多矣。然而日本论者方且以英之三岛为比,其亟亟力图自强,虽日自守,亦颇有以小生巨、遂霸天下之志。试展五部洲舆图而观之,吾诚恐其鼎举而膑绝,地小而不足回旋也。作《地理志》。
全国四面濒海,统四大岛而为国,所属小岛凡一千八百余,西北隔日本海遥与朝鲜相对;北有桦太岛,隔尼哥劳斯海峡遥与鲁西亚相接;东北千岛诸岛或断或续,直与鲁西亚之堪察加相连;东南面太平洋,西南为琉球诸岛,与中国之台湾等处相对。长凡五百余里,广凡三十余里或至六十余里,地形修长。山脉自北而起,至陆羽之间旷奥高峻,旋分数脉,皆蜿蜒西走而趋于东海、东山、北陆三'道。其至于信浓者为浅间山,至于甲骏之间者为富士山,此山挺立于东海中,又分脉南出为伊豆半岛,与海南群岛相连。北陆道之一脉至加越之间者为白山、立山。其至近江者又分为两支,一经伊势、太和,聚集于吉野山而趋纪伊;一西走分山阴、山阳二道,而至西海道,经筑、丰诸国而南折,有阿酥雾岛等数峰,盘踞肥后、日向之间。继复参差出没则琉球群岛也。山阳及纪伊之余脉由淡路岛而至于四国,为云边山、石锤山诸山。淡路岛以西阳、四国之间岛屿棋布,是为濑户内海,其东口为明石峡,其东南口为鸣门峡,其西北口为下关峡云。东海北陆之大川皆发源于东山,其东流者为利根川,其北注者为信浓川,其南注者为天龙川,西注者为木曾川,由近江湖而发则为淀国云。山阴道有江川,四国有吉野川,西海道有筑后川,皆海内之巨川也。全国多山,惟武总之际平坦膏美,所谓沃野千里之地,故今为帝都。气候寒暑大率中正。北方早寒多雪,极南恒燠,物产丰饶,尤富五谷,上古名大八洲。神武天皇起于日向,定都于大倭之桓原,赐功臣椎根津彦等以地,名日国造。疆域日辟,至成务朝隔山河而分国县,随阡陌以定邑里,以东西为日纵,南北为日横。凡为国百四十四。推古以降,兼置国司。及孝德朝各州遍设国司、郡司,诸吏多以国造任之,于时渐省国为郡。文武帝之大宝中又因山海形势分六十六国,内称畿内,外分七道,国司限年迁任,治所称为国府。至嵯峨朝,大国十三,上国三十五,中国十一,下国九,凡四等,共六十八国。于是古制一变而为郡县。升平日久,藤原氏世专国权,国司多在京,以吏代治,公卿之庄园皆以家人为地头,遍于七道,治体渐变。及源赖朝开府镰仓,执兵马之权,裂地以授家臣。文治元年奏请置守护地头,往往世袭,国司复不赴任,于是封建之势渐成。建武中兴,命以功臣为守护使,就国司治所。至足利氏分国郡而封家臣,称为守护三管领,四职以下皆以地传之子孙。正平四年,置关东管领以镇镰仓,统八洲及奥羽,于是形势一变而为封建。应仁以降,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诸道互相吞灭。织田氏兴,略定东海、东山、畿内、山阴诸地。丰臣氏继之,海内荡平,群雄服从,其大者六姓,德川、岛津、毛利、上杉、前田、佐竹。其次三十余家。庆长五年关原役毕,德川氏统率诸氏,分封其子弟功臣,其后加削增减,颇易旧封。庆应中凡二百七十一藩,王政革新,更建藩十四。既而分奥羽为七国,改虾夷称北海道,分十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复为郡县之治。凡五畿、七道、七十三国、二京、三府、六镇、三十六县。移都于东京,设开拓使以经理北海道,封琉球为藩王。此古今沿革大略也。自设府县,离合分并,朝令夕改,而古来所分国郡虽迭经群雄割据,各以威力跨三四州,或八九州,而国郡举沿用旧名未有变革,数百年来莫不皆然。今仍以国分叙,别以府县沿革编之为表,而附以地理诸表焉。
畿 内
日本少名山巨川,而平冈细流乃不可胜数。今第录取山之较高者,水之较长者,其关于名胜、居于冲要者附及焉。
山城 东至近江,西至丹波、摄津,南至伊贺、太和、河内,北至丹波,东西凡六里,南北凡一十五里。东、北、西三面群山环围,别有山脉自近江、太和而来者,又拥抱其南。西南稍坦,美加茂、宇治等诸水会淀水而南注。景致秀丽,名祀大刹胜境颇多,风俗俭啬,作业尤勤,都人皆约饮馔而喜服饰。自桓武帝延历十三年奠鼎以来,历朝之皇都也。郡数凡八:村数四百三十四。日葛野、村数。爱宕、村数六十一。乙动I1、村数五十。纪伊、村数二十四,町数一。宇治、村数三十九。久世、村数三十七,町数四。缀喜、村数五十五,町数一。相乐。村数八十八。田圃凡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二町五段一亩二十四步六厘三毫。其山岳有岚山、葛野郡大野川之西,虽不甚高,而以樱花得名。爱宕山、北睿山、如意岳。其河渠有贺茂国、木津国、一名山城川,发源于伊贺,名张川。自相乐而来,容上野国西流,而受布目、布当等诸水,至木津而北流,及缀喜郡八幡而会淀川。又有轮韩川、泉国之名。自伊贺界至于八幡,长凡十三里,阔五町四十间。淀宇治、桂川二水至淀而合流,称为淀川。西南流至缀喜、乙训两郡之间,而会木津川。经河内、摄津二州之界过大坂入海。详于摄津。淀至州界二里二十八町,阔三町。
太和东至伊贺、伊势,西至河内,南至纪伊,北至山城,东西凡一十余里,南北凡二十五里。全州山岳居其半,南方一带叠嶂连亘,其平坦处有北山、十津二水萦纡其间而达纪伊。北方颇平旷肥腴,吉野、太和二水横贯之。神武初都桓原,即葛上郡柏原村。登山而望日:"美哉,国乎,其如蜻蜓之点水乎!"故国又名蜻蜓洲。其后子孙累迁都,多在邻邑,然此为肇基王迹之地。《魏志》、《汉书》称为耶马台国,即太和译音也。至桓武帝乃迁于山城,以历世王都所在,胜区古迹殆遍州内。风俗简素,足观昔日勤俭之化。郡数凡一十五,村数一千四百八十九,町数五。日添上、村数一百四十,町数一。添下、村数七十四,町数一。平群、村数八十三。山边、村数一百四十八。宇陀、村数一百三十九,町数一。城上、村数五十六。城下、村数五十三。十市、村数八十五。
广濑、村数三十四。高市、村数一百二十一。葛下、村数六。忍海、村数二十。葛上、村数六十二,町数一。宇智、村数六十三。吉野。至大之郡,盖居全州之半,村数三百二十五,町数一。田圃凡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四町零段七亩一十七步九厘。其山岳有月濑山、在添上郡,以梅花著名,梅林凡三十町。三国山、并跨伊贺、伊势。三亩山、凡二里,东南亘伊势。金平山、鹰鞭山、多武峰、葛城山、二上山、并跨河内。吉野山、一名金峰山,最多樱花树。山上岳、稻村岳、弥山、七面山、释迦山、大台原山、东南兼跨伊势、纪伊。高见山。其河渠有太和川、有二源,一发于山边郡并松村,一发于城上郡金平山,各自西流,至同郡和田村二水相会,至山边郡之小岛村而合布流川,经城下、广濑、葛下三郡之北略,又并奈良川、富之4、川、飞鸟、重坂、葛城、生驹等诸川,西入于河内,长八里十四町余,王子渡阔十三间,上流为初濑川云。吉野、源发于吉野郡大台之原山,西北流而经入之波和田大泷菜摘立野至于上市,又西流入字智郡,过阿沲乡、五条、上野至相谷村而入纪伊,长十六里三十一町,阔三町,深一仞,下流详于纪伊。丹生、发源吉野郡之吉野山及赤泷山,西流至丹生村,有瀑布,其高凡三十丈。经加名生村而西北流至泷村,又有瀑布,是为王瀑云。终入宇智郡灵安寺村而合吉野川,长九里十七町,阔五十间。十津、发源吉野郡山上岳,西流至坂本村,渐南流经十津川乡诸村至七色邑村,而入纪伊之熊野;。长二十二里九町八间,阔一町,上流名天之川,下流详于纪伊。北山门。发源大台原山之巴渊,西南流经北山乡至河口村而入纪伊,再从竹筒村来终注于熊野川。长十一里,阔一町三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