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二十二 顾观光华阳国志校勘记
清代校勘《华阳国志》的着作,这是别开生面的一派。其特点在于广泛征引,务求博洽,为未来研习《常志》者提出深入的路向。全文约三万字,已有《武林丛书》本,存古书局单行本,《龙溪精舍》与《志古堂》两种《华阳国志》附录本流传。此不全录。只录其《巴志》前十行,以见一般。
卷一 《巴志》 (括弧内字为原校语,小字双行)。
历夏殷周 (廖刻本云:「当作历虞、夏、殷。脱虞字,衍周字。」) 甄其宝利(惠校「货利」。) 迄于秦帝(迄,原误起,宋本不误。后凡依本补正者,并不着。) 元康六年广汉益州(廖云:巴汉七郡者,巴一,巴东二,涪陵三,巴西四,宕渠五,汉中六,梓潼七也。所广益者,武都八,阴平九,新城十,上庸十一,魏兴十二。) 前徒倒戈(原脱前徒二字。) 封其宗姬于巴(宋本「以其宗姬封于巴」。) 给客橙(宋本●。廖云橙当衍。●当作,即橙字。) 竹木之贵者(宋本贵作。) 彼牺惟泽(牺原误仪。) 令闻令望(宋本闻作问。) 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廖云苴下当有侯字。) 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宋本脱去三十二字,俗本改一为二,廖校遂欲删去此字,皆失考也。今依路史太昊纪注补正。) 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此处有脱文,《御览》三百四十八有:「一白虎常从群游巴蜀伤害千余人。」又四百八十,《书钞》百二十五,并节引。) 邑万家(《御览》两引,邑上并有赏字。) 于是夷朐忍廖仲……
二十三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一校明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跋
《华阳国志》一书,自廖氏题襟馆本刊行后,世之读者,意谓可无遗憾。以原书为顾千里所手校,要为订正可传也。然余曩见同年邓孝先太史所藏顾氏校本,为付刊后所重勘。所据为常熟冯氏空居阁本。其校语溢出刊本者至多。保山吴佩伯曾假临一本,今尚寄寒斋中。余每披阅及之。卷中多识其疑误,而改订之处乃绝少。缘所见冯本外仅有钱磬室写本、何义门校本而已,于明代嘉靖以前旧刻似未寓目也。顷北平馆中,新收得嘉靖甲子刘大昌刻本,极为罕觏。因从赵君斐云许假归,以廖刻对勘一过。自八月二十二日起,至十月二十三十止,凡两阅月,仅乃讫功。行止不常,丹铅屡辍,良用自恧。然全书订正之字多至四百有奇,咸前人所未发,又殊自?矣。兹举前数卷最胜之处言之。
如卷一「树有荔支」,支不误芰(第二叶)。「仪贪巴道之富」,不作巴苴。(三。省原有第、叶二字下同。)「取商于之地」,不脱之字。「曰虎历四郡」,曰不误白。「从高祖定秦有功」,秦不误乱(均四)。「此武王伐纣之歌也」,此不误比(五)。「家中无可与」,与不误为(六)。「凉州羌反,入汉中」,不脱反字。「贫者无以自支」,支不误久(均七)。「严子农代为都督。农解后」,二农字不误丰(十一)。「朐忍徐虑」,虑不误惠(十三)。「大破之。阐、咨退」。不脱阐字(十三)。「人多戆勇」,不脱多字(十五)。「李雄,宕渠之厮伍」,厮不误斯。
卷二佳字,如:「上昭于天」,昭不误照(一)。「文秀暐晔」,晔不作玮(二)。「姜济、陈巳」,巳不误巴。「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不脱下过字。「学道永信者」,永不误未。「其供通限出五斗米」,通不误道。「张修攻固城」,城不作成(均四,下叶城同)「鲁益骄恣。璋怒」,不脱璋怒二字。「皆以祭酒为治民」,不脱民字(均四)。「大姓李、程、赵氏」,程不作郑(五)。「更始即祚」,祚不作位(六)。「诸军足办」,办不误辨(十一)。「梓潼郡」,潼不误橦(九,下同)。「秦州遂荒无晋民」。州不误川,晋不误留(十二)。
卷三佳字,如:「故多斑彩文章」。斑不作班(一)。「鱼凫王田于湔山」,不脱鱼凫二字(二)。「天奉我矣」。奉不作承(三)。「王哀念之」,不脱念字(三)。「歌龙归之曲」。龙不作陇(三)。「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焉」。焉字不脱(四)。「玉帛戋戋乎梁益之乡」。戋戋二字不误践(八)。「英辩博通」,辩不误辨(九)。「则有元常、元化、程玦」,玦不误●(九)。「火井江有火井」。上火字不误文(十二)。「拔雒城,援襄阳」,不脱拔字,援不误拔(十四)。「汉时,任安定祖」,不脱安字(十四)。「省桥梁三津」,不脱梁字(十六)。「有王乔、彭祖祠」,乔不误桥(十七)。「孝子吴顺养母」,养不误俸(十七)。
卷四佳字,如:「发运兴役,费甚多」,不脱兴字(二)。「方为先主问代」,为不误亡(四)。「柔远能迩」,迩不误尔(六)。「破坏郡县,役吏民」。役不误殁(九)。「人但焦草炙鼠为命」。焦不误樵(九)。「逊使使督护云南姚岳」,不脱下使字(十)。「
少威仪」,仪不误棱(十一)。「学图纬,通三才」,才不误材(十一)。「升麻县」,升不误牧(下文即云「山出好升麻」,十四)。「俗妖巫,惑禁忌」。不脱惑字(十六)。「天所贵也」,所不误之(十六)。「度兰沧水」,沧不误仓(下同,十七)。「谓诸耆老曰」,不脱诸字(十六)。「大姓陈、赵、谢、杨氏」,不脱谢字(十六)。此皆廖校所遗其他诸卷尚多,不能悉举也。
又廖氏所附校语,有引据史传以证本书之误。今以刘本勘之,多与之合。如卷五,「以功曹李雄为大司徒」(二),廖校云:「雄当作熊,见《后汉书》。」此本正作李熊。卷六,「先主还解」(四),廖校云:「沛下不当有解。即今廨字。」此本正作廨。「不可背之,立效」(四),廖校云:「之下当有要当二字。」今本正有此二字。「尽封其物」(五),廖校云:「尽上当有羽字。」今本正有羽字。卷八「地名观阪,上自观下」(三),廖校云:「当作自上。」今本正作自上。「广汉太守张微」(八),廖校云:「《后贤志》、《
目录》皆作征。」今本正作征字。卷十「同穴斋定」(二十三),廖校云:「误,未详。本或作窆字。」又,「榖二石」(二十三),廖校云:「误。未详。本或作蜀。」今本正作窆蜀字。凡此,皆廖氏所疑,而未敢遽为订正者;今得此本,若合符契。益可恍然矣。至如人名之舛失,如祝苞,祝不误程。贾●。●不误栩。杨厚,厚不误序。贞玦,玦不误●。皆见于卷十中《先贤士女》,所关至巨。赖有此刻足以正其差误。校竟为之忻快无已!
夫《常志》自元丰间吕微仲始刻于成都。嘉泰间李叔廑再刻于临邛。然李氏授梓时已言其多所缺漏。迄明以来,并此临邛补葺之本亦绝迹于天壤,惟恃诸家传钞延此坠绪。据刘氏《后跋》言:「笥中所藏,出于旧录。祇取《范史》订正十一,献之郡斋。」则当时未睹宋椠可知。尤可异者,杨经守成都,以此书授梓在嘉靖甲子。而张佳胤有张四维《序》,亦署嘉靖甲子元日。以数百年来堙郁不传之籍,而一年之中有两刻本,且皆出于蜀人之手。书之显晦,信有时耶?张氏蒲州所刻,观其《自序》,乃「得抄本于澶渊晁太史家,嗣在江阳假得杨用修本。又在大梁假得朱灌甫本,交互取质,参证脱讹」。余库中亦藏?是本,取以对勘,凡刘本改正之字,张本一一皆具。可知二公校订之精审,视后世所传恶钞迥然大异。宋本既不可得见,得此嘉靖初元善刻,据以纠正流俗之失,虽与天水旧椠等量齐观可耳。
然余窃有未解者,闻廖氏题襟馆开雕此书,本出孙渊如之手,而顾千里为之一一经理,以成其事。孙氏既富于收藏,顾氏夙精于校勘,宜其尽罗众本,择善而从,藉杀青之役以竟扫叶之功。今观其书,夺讹盈幅,转不若李氏《函海》之较为审慎精严也。盖雨村所据以付梓者为钱叔宝写本,而又得此刘大昌本,及天启李一公本,考订其异同;而廖氏刻本时,不特嘉靖张、刘二本及天启李氏本均不及见,即李氏《函海》本亦似未经寓目,殊不可解。右方所举前四卷异文,检视《函海》本,均注其异同于本字下。千里若见及之,必不至略而不采也。昔黄荛圃校书,多兼收众本,一书手勘至于再三,不惮其烦,所谓「遇本即较」也。余为之进一解曰:凡校书之法,切勿笃信前人。世人偶得名家校刊之书,辄笃守其本,谓已决无罅漏。岂知异钞秘椠,海内方迭出不穷,吾辈览玩所及,或为昔人耳目所未经;刻意寻求,往往后来居上,正不必詟于前贤而自画也。
此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阑。前有嘉靖甲子知成都府昆明杨经序。后有大昌自序。钤有「尊生父修绠图书」白文印。又「淮」字朱文印。遍检各书,自李雨村引校外,诸家均不着录,洵可云罕秘矣。至张氏蒲州刻本,则并雨村亦未之觏也。余昔年曾得抱经楼藏本,缺第十一卷,嗣与友人易得完帙,今宝藏于双鉴楼中,异时当更取以覆勘之(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附录二
莫与俦着作两篇
一 牂牁考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牂牁郡。郡所以名,《华阳国志》谓:「楚威王(原注:「《汉书》注引作楚襄王。」此下凡引原注,皆加括弧与引号。)遣将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船,留王滇池。以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国。」《后汉?西南夷传》云:「楚顷襄王遣庄豪泝沅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而说在二家以前者,《汉志?牂牁郡》注引应劭曰:「牂柯江也。」考《史》、《汉》《西南夷传》,谓「
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又谓:「夜郎者,临牂牁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又谓:「夜郎精兵可得十万。浮船牂牁,出不意,此制越一奇。」《汉书?武帝纪》谓:「元鼎五年,遣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是牂牁江实在夜郎,而椓船牂牁名国者乃且兰。其可疑者一。且马、班并言庄蹻循江。常、范乃云泝沅。可疑者二。而郦道元《水经注?温水》云:「豚水东径牂牁郡且兰县,谓之牂牁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一名头兰,牂牁郡治也。楚将庄蹻泝沅伐夜郎,椓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盖已不得其解,姑主常、范,而移班、马夜郎之牂牁江以就之,非有实据。既读管子书,乃知常、范并误。郦氏改班、马以就常、范,又误中生误。《小匡篇》云:「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九,兵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注:「皆南夷国号。」然则桓公定霸时,南夷已有牂柯矣。庄蹻在后约四百年,安得其时始改名?常氏盖漫记传闻之辞,范氏固未深考,不知即与《史》、《汉》乖异也。意牂柯有国之始,必犹不自齐桓时,当与雕题、黑齿,周初即着号荒服。且以吴、越、巴、荆并称,其国必大。今其疆宇大略已不可得闻。而据《史》、《汉》「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及「夜郎临牂柯江,广百余步」推之,首尾二千余里皆得牂柯之名,则其国当自夜郎、且兰直接南海,能约束群小国,如秦西呕(同瓯)、汉南越之比,恐汉牂牁一郡不足以尽其地也。春秋以后,此国遂微,而西呕、夜郎、滇争相雄长。故《史》、《汉》言西南诸君以什数者,皆不及牂牁。盖已降于夜郎「旁小邑」中,惟江水于旧国之名无所改称耳。逮约置吏夜郎,又诛且兰,平南夷以立郡,而不取最大之夜郎为名,岂不以牂牁为最古且大之国欤?惟牂牁本系船之称,师古以释郡名。《说文》:「弋,橛也。」《尔雅》:「樴,谓之杙。」《三国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云:「遣船兵于岘山东斫牂牁材。」《太平御览》引《浔阳记》,载陶桓公牂牁成杨树。又引《豫章记》载聂友用樟木作牂柯,遂成树。又引《异物志》云:「牂牁者,系船筏皆是也。」其取以名国者,《水经注》又云:「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引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者。……(「今左赋无此文,岂在初稿删削中邪?」)《通鉴》注引《后汉志》注亦云:「牂柯,江中名(石)山。」(「今《后汉志》注亦无」。)意:国境内江中必有其山,似系船之牂柯,故取之。特今未详所在耳。《
北堂书钞》引《异物志》云:「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似系船筏,俗人谓之越王牂柯。远望甚小而高,不似山,近望之高数丈,名为牂柯,在海中。」是其类矣。至牂柯二字,《汉书》凡数十见,牂并从丬、柯并从木。《唐书?志》、《元和郡县志》同。牁有从丬作牁者,《史记》、《后汉书》及《补汉志》、《三国志》也。《三国志》牂从牛,作?。《隋志》同。晉、宋、齊三書志二字並從牛也,作??。《華陽國志》?亦從牛。船杙之名,或用戕●(当作●●,原刻讹)。《玉篇》弋部云:「●,子郎切,系船大弋也。」又「●?郡,亦作?。」「●,各何切。」●●即??也。《广韵》七歌云「牁,所以系舟。」又「牂?,郡名。●,陆云上同。」(「●,本作牂,误。」)十一唐云:「●,●牁。亦作牂。」(「●,本并作戕,误。」)「●,又或作?。」《广雅?释宫》云:「●●,杙也。」●,又或书作●。《佩觿》云:「●,各何翻,地名。」校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