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二年〕,依《通鉴》补年。冬,李奕自晋寿举兵反,〔蜀人多从之,众至数万。势登城拒战。奕〕以上用《通鉴》文补。单骑突门,门者射杀〔之〕。宋椠旧本无之字。《晋载记》与《通鉴》作「射而杀之」。众〔乃〕溃〔散〕。旧本作「众溃」。兹依《晋书?载记》补乃、散二字。势大赦境内,改年嘉宁。势骄淫,不恤国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疏忌旧臣,信任左右,谗谄并进,刑罚苛滥,由是〕中外离心。原有字同《通鉴》文。夺二十六字。兹补足。蜀土无獠,旧本小注云:「鲁皓切。西南夷别族。」自元丰本以下各本皆有。《晋书?载记》作:「初,蜀土无獠。」《通鉴》卷九十七作:「
蜀土先无獠。」至元丰、钱、刘、李、《函》、廖本有,张、吴诸本脱。是始从山出,自巴《通鉴》有西字。至犍为、梓潼,布满《晋书》作在。《通鉴》作满。山谷,〔十余万落,不可禁制,〕依《晋书》补八字。《通鉴》同有。大为民患。加以饥馑,境内萧条。《晋?载记》文略同。无「加以饥馑」等八字。《通鉴》有,末句作:「四境之内,遂至萧条。」
三年,春二月,桓温伐蜀。军至青衣。势大发兵,遣〔叔父右卫将军福,从兄镇南将军权,前将军〕依《通鉴》文补。昝坚等将之,此下各旧本有小注云:「昝,子感切,姓也。」各旧本文同《通鉴》,夺十七字,兹补足。自山阳趣合水。诸将欲设伏《通鉴》此下有于字。江南,以待晋兵。《晋载记》作:「温从步道而上。诸将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王师。」昝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碕渡向犍为。旧小注:「碕,渠羁切,曲岸曰碕。」各本俱有。温自将步卒元丰本作涉率。直指成都。〔进遇李权,三战三捷。李位都诣温降。〕依《通鉴》补。昝坚元丰本脱坚字。至犍为,乃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元丰、钱、刘、张、吴、王、浙、石本作北。何、李、《函海》与廖本依《通鉴》改作比。至,温已军于成都之十里陌。坚众自溃。〔三月,〕依《十六国春秋钞》补。势悉众出战于笮桥。旧校注云「
笮音昨」。〔温大破之,追至城下,〕依《通鉴》补。〔纵火烧大城诸门。势众惶惧,无复固志。〕用《十六国春秋钞》文补。《晋书》与《通鉴》亦有。中书监王嘏、散骑常侍常璩劝势降。势〔以问侍中冯孚。孚言:「昔吴汉征蜀,尽诛公孙氏。今晋下书,不赦诸李。虽降,恐无全理。」〕用《晋?载记》文补。乃夜开东门,〔与昝坚〕走。〔温入成都,引汉司空谯献之、散骑常侍常璩等为参军,举贤旌善,蜀人悦之。〕用《通鉴》文,参《晋书》卷七十八增「散骑常侍常璩」六字。原传尚有「势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等人,因后皆叛晋,故不收补。〔势〕至葭萌,使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温。十五字旧本有。《通鉴》文同。〔寻舆榇面缚军门。温解缚焚榇,送势及叔父福〕用《十六国春秋钞》文。载记误作弟福。〔从兄权,亲族十余人于建康。〕用《载记》文续补。势至建康,封归义侯。此下,廖本小注云:「按,上文晋康帝建元元年寿卒起,至此,乃李所续《势志》,非道将之旧也。今亦不更削去。」今按,其文元丰本已有,非李所续也。〔升平五年卒。〕此用《十六国春秋钞》文补。
〔桓温停蜀三旬,汉尚书仆射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平南将军王润等既降复叛,温击走之。振旅还江陵,留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邓定、隗文等复据成都。秋七月,立故国师范贤子贲为帝。〕
〔五年夏四月,抚与龙骧将军朱焘击破贲,获之,益州平。〕
六
李氏自起事至亡,六世,顾广圻校稿云:「特、雄、班、期、寿、势六世也。」四十七年正,僭号四十三年。顾稿又云:「三当作二。自惠帝光熙元年丙寅雄称皇帝至穆帝永和三年丁未势降,正僭号四十二年也。又上自惠帝永宁元年特起事,岁在辛酉,四十七年也。涧苹校定。」又有批云:「《载记》云:始李特以太安元年起兵,至此六世,凡四十六年。不数辛酉,故少一年。」廖本采其文入注。不录后批三十字。兹仍旧文不改。说详注释。蜀中亦有怪异:期时,有狗豕交,木冬【华】〔荣〕。廖本作华,他各本俱作荣。势时,涪陵民乐氏妇头上生角,长二寸,凡三元丰本作二。截之。又有民马氏妇,妊身,【而】〔儿〕旧本作儿。廖本作而。胁元丰本作协。下生,其母无恙,儿亦长育。有马生驹一头,二张、吴诸本作两。身相着,六当作四。耳,一牡一牝。又有天雨血于江南,数亩许。李汉家舂米,自臼中跳出。遽敛张、吴诸本作遂。于箕中,又跳出。写于簟中,又跳出。有猿居鸟巢,至城下。地仍震,又连生毛。其天谴不能详也。
譔曰:元丰、《函海》与浙本作「赞曰」。特流乘衅险害。雄能推亡固存。遭皇极不建,元丰、钱、刘、李、《函》、廖本作建。张、吴、何诸本作见。遇元丰本作过。其时与。读如欤。期倡为祸阶,而寿、势终之。《诗》所谓「乱离瘼矣,爰元丰、钱、刘、李、《函》、廖、浙本作爰。张、吴、何、王、石本作奚。顾观光云:「原作奚。盖妄人依俗本《毛诗》改。」其适归」者也。长老传谯周谶曰:「广汉城钱、《函》二本无城字。北有大贼,曰流曰特攻难得。岁在玄宫元丰本作「丑宫」,他各本俱作「玄宫」,清刻本避讳作元。自相贼。」终如其记。元丰本作计。先识预睹,何异【古】〔圣〕人乎?历观前世伪僭之徒,纵毒虔刘,未有如兹。元丰本作此。他各本作兹。李所改也。每惟【殷】〔野〕字当作野,旧校误改作殷。说详注释。人《丘墟》之叹,贾生《过秦》之论,亡国破家,其监不远矣。
〔附旧校跋语〕旧各本有旧校跋语六行,百零六字,除廖本作小注外,他各本皆较正文低一格,用大字镌出。其文各本颇异,兹仍其式写正。并予校注。 按,何、王、卢、石本作「张佳胤曰」。常璩《华阳国志目录》、第九卷何、王、卢、石本无此三字。及《序志》,皆云:「述此字当衍。《李特雄期寿势志》。」则【先】〔势〕元丰、钱、刘、李、《函》、浙本皆作势。张、吴、何、王、卢、石本与廖本作先。固有志也。今诸本皆无之。意其廖本作其,钱氏等本作者。传写脱漏,因循不录,遂失之尔。今本诸《通鉴》所述,参以《载记》所书,续成《势志》,用补其阙,以俟后之博洽君子云。又,史载散骑常侍常璩实劝势降桓温,璩必作《志》者。因续记此【
云】。元丰本无云字。钱、刘、张、吴以下各本俱有,盖李因上文结语有云字增。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论
(旧各本标目同。祇六字。并一般习呼为《先贤志》。兹据《序志》补论字。)
一
含和诞气,人伦资生。必有贤彦,为人经纪,宣德达教,博化笃俗。故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品物焕炳,彝伦攸叙也。益梁,爰在前代,则夏勋配天,而彭祖体地。及至周世,韩张本作朝。服将命,蔓子忠坚。然显者犹鲜。岂此下当有惟字。原省。国史简阙,亦将分以秦楚,希预华同。自汉兴以来,迄乎魏晋,多士克生,髦俊盖世。恺元之畴,感于帝思。于是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束帛戋戋于梁益之乡。或乃龙飞紫阁,允陟璇玑。亦有盘钱、刘、李、《函》作盘。桓利居,经【论】纶廖本与顾观光记作论。钱、张、刘、李、《函》本同《蜀志》作纶。皓素。其耽怀道术,服膺六艺,弓钱本作空位。刘、李、《函海》本作翘。《函海》注云:「翘字原本阙,刘、李本有。」张本、廖本与顾观光记并作弓。车之招,旃旌之命,征名聘德,忠臣孝子,烈士贤女,高劭足以振玄风,贞淑可以方苹蘩者,奕世载美。是以四方述作,来世志士,莫不仰高轨以咨咏,宪洪猷而仪则;擅名八区,为世师表矣。故《耆旧》之篇,较美《史》、《
汉》。而今志,州部区别,未张本作殊。可总而言之。用敢撰约其善,为之钱写本脱之字。述赞。因自注解。甄其洪伐,寻事释义,略可以知其前言往行矣。张本此下有「蜀、广汉、犍为、汉中、梓潼五郡士女二百零三人题」及赞文;如《后贤志》例,较他本多三百四十五行。详注释。
二
【蜀都士女】「都」,钱、刘、张、李、《函》本作郡。此题,常氏原着所必无。乃传钞所加。
【严】〔庄〕钱、张、《函》、廖、浙剜补本作严。刘、李本作庄。下同。平恬泊,皓然沈冥。此上赞庄君平,八字,原为正文,大字。此下,为本注,原双行小字。兹依宋椠进为大字。下各目同。【
严】〔庄〕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此臣,指奴仆、隶从与官属、吏役之属。卜,教以忠。于是风移俗易,上下兹和。日阅【人】钱、刘、李、《函》本无人字。廖、浙与顾观光本有。兹删。阅,治事之数也。得百钱,则闭肆下帘。授《老》《庄》,着《指归》,着《老庄指归》。省老庄二字。为「道书」之宗。杨廖本作杨,下同。他各本作扬。雄少师之,称其德。指《法言?问明篇》。赞蜀庄文。详在注释。杜陵李强为益州刺史,谓雄曰:「吾真得君平矣。」雄曰:「君但可见,不能屈也。」谓不可能引为从事、掾属。强以为不然。至州,修礼交遵。遵见之。强服其清高,而不敢屈也。叹曰:「杨子云真知人也。」年九十卒。雄称之曰:「不慕夷,即由矣。明本《法言》作:「不募由,即夷矣。」谓许由与伯夷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今《法言》讹作隋。和何以加诸。」上一百九十三字,原作小字夹注。上承赞文。宋以来刻本进为大字,空格续赞语下,低一格排。下同。赞文长短并顶格。兹改赞文低格,仍进注文大字,空格续赞语。以下各条同式。
仲元抑抑,邦家仪形。形,读如型。 李弘,字仲元,成都人。少读《五经》,不为章句。处陋巷,淬励金石之志。威仪容止,邦家师之。以德行为郡功曹,一月而去。子赘,以见辱杀人。太守曰:「
贤者之子必不杀人。」放之。今按:太守欲弘自证其罪也。赘自以枉语家人。弘遣亡命。太守怒,让弘。弘对曰:「赘为杀人之贼。明府私弘枉法。君子不诱而诛也。石碏杀厚,《春秋》讥之。孔子称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弘实遣赘。」太守无以诘也。州命从事。常以公正,谏争为志。杨子云称之曰:「李仲元为人也,不屈其志,《法言》作意。不累其身。不夷不惠,可否之闲。见其貌者,肃如也。观其行者,穆如也。闻其言者,愀如也。非正不言。非正不行。非正不听。吾先师之所畏。」《法言?渊骞篇》文。详注释。
子云玄达,焕乎弘圣。 杨钱写本作扬。雄,字子云,成都人也。少贫,好道。家无担《汉书》卷八十七引雄《法言?自序》文作儋。石之储,十金之费,雄《自序》文作:「家产不过十金。」而钱写本无而字。晏如也。好学,不为章句。初慕司马相如绮丽之文,多作词赋。车骑将军王音,成帝叔舅也,召为门下史。荐待诏。上《甘泉》、《羽猎赋》,迁侍郎,给事黄门。雄既升秘阁,以为:「辞赋可尚,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武帝读《大人赋》,飘飘刘本作●。然有凌钱、刘、李、《函》本俱作凌。云之志;不足以讽谏。」乃辍其业。以经莫大于《易》,故则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史莫善于《苍颉》,故作《训纂》。箴谏张本无谏字。莫美于《虞箴》,故作《州箴》。钱写本无此上十一字。赋莫弘于《
离骚》,故反屈原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初与刘歆、王莽、董贤同官,并至三公,雄历三帝,独不易官。年七十一卒。自刘向父子、桓谭等深敬服之。其玄渊源懿,钱、刘、《函》、浙本作「玄源渊懿」。此依廖本。按文当作「渊深源懿」。后世大儒张衡、崔子玉、宋仲子、王子雍皆为注解。吴郡陆公纪尤善于玄,称雄圣人。雄子神童乌,七岁预雄《玄》文。年九岁而卒。
林生清寂,莫得而名。 林闾,字公孺,临邛人也。善古学。古者,天子有輶车之使,自汉兴以来,刘向之徒但闻其官,不详其职。【职】廖本衍。他本无。惟闾与【严】〔庄〕君平知之,曰:「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扬雄闻而师之,因此作《方言》。闾隐遯,世莫闻也。
泛乡忠贞,社稷是经。进贤为国,稽考钱、刘、李、《函》作考。典刑。型义通。爱莫助之,身殒朝倾。 何武,字君公,郫人也。初以对策甲科,为郎。历扬、兖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清河、楚、沛太守,廷尉,御史大夫。成帝初具三公,拜大司空,封汜乡侯。为人忠厚公正,推贤进士。在楚致两龚;在沛厚两唐;临司隶,致茂林何并;居公位,进辛庆忌;皆世名贤。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才虽不及丞相薛宣、翟方进,而正直过之。哀帝即位,以朱博、赵玄为公卿,用事,免官。谏大夫鲍子都亟言讼之。丞相王嘉亦以为慨。帝复征武为御史大夫,徙前将军。时大司马新都侯王莽避帝外家丁,傅氏逊位,亦以列侯见征。哀帝诏博举太常,莽从武求举。武以莽奸人之雄,不许。哀帝崩,王太皇太后,莽姑也,即日引莽入,收大司马董贤印绶,诏举大司马。丞相孔光等逼王氏,皆举莽。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谋曰:「莽五父世朝,权倾人主,必危刘氏。」乃举禄。禄亦举武。太后不从,用莽为大司马。莽讽有司劾奏,皆免。武就国。后莽浸钱、刘、李、《函》、浙本作寖。此从廖本。盛,遂为宰衡、安汉公。欲图篡汉,惮武与其叔红阳侯王立不从,元始三年,因吕宽、吴章事,槛车征武。武自杀。众咸冤之。莽欲厌众心,谥武曰刺侯。子况嗣。平帝崩,莽因居摄。后僭王廖本注云:「当作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