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陈巳。
△王宗。
△姜济。
△曹廉。
△勾矩。
△刘旌。
△原展。(九人,太守郑廑吏,见段崇、程信传。)
○义烈:从事燕,字符侯。(南郑人也。)
○义烈:主簿赵嵩,字伯高。(南郑人也。)
右三十四人后汉。
陈术,字申伯。(历三郡太守,见《蜀书》,撰《益部耆旧传》者。)
右一人刘氏之世。
○李穆姜。(安众令程祗妻,李法姊也,子基。)
○刘泰瑛。(巨公女,杨矩妻。)
○杜泰姬。(南郑人。犍为太守赵宣妻。)
○杨礼。(成固杨元珍女,陈省妻。)
○李文姬。(太尉固女,赵瑛妻。)
○陈顺谦。(邓令曹宁妻,陈伯台从女也。兄子陈规着书称之。)
○陈惠谦。(顺谦妹,度辽将军张亮则夫人。)
○张礼修。(南郑人,赵嵩妻。)
○韩树南。(南郑人,赵子贱妻也。)
右九人列女。
右汉中郡士女凡四十九人。(四十人士,九人女。)
○忠义:镇远将军、成义侯文齐,字子奇。(梓潼人也。平帝用为益州太守,遂不服王莽、公孙述,光武嘉之。)
△北海太守文忄屯。(齐子也。)
○节士李业,字巨游。(梓潼人也。)
△遂久令李。(业子。)
○政事:益州太守景毅,字文坚。(梓潼人也。)
○有道景鸾,字汉伯。(梓潼人也。)
○文学:孝廉杨充,字盛国。(梓潼人也。)
○壮烈:济阴相寇祺,字宰朝。(梓潼人也。)
○壮烈:童人李馀。(涪人也。)
○义士、功曹张寿,字伯僖。(涪人也。)
○义士王晏,字叔博。(涪人也。)
○方士李助,字翁君,(涪人也。)
右十二人汉世。
○尚玄:谏议大夫杜微,字国辅。(涪人也。)
○李仁,字德贤。(涪人也。)
○太子仆射李讠巽,字钦仲。(仁子。)
○太子家令尹默,字思潜。(涪人也。)
△丞相参军文恭,字仲宝。(梓潼人也。)
○果锐:前监军、大将军司马李福,字孙德。(涪人也,见《诸葛故事》、《蜀书》。)
右六人刘氏世。
○文极,字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堂夫人也。)
○巴郡虞显妻杜慈。(涪杜季女也。)
○郭孟妻杨敬。(涪杨文女也。)
右列女三人。
右梓潼郡士女二十一人。(十八人士,三人女。)
修慎:少府、太常、关内侯王谋,字符泰。(汉嘉人也。)
云南太守张休。
右二人汉嘉人士,在刘氏世。
文学: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真。(毋敛人也。)
巴郡太守傅宝,字纪图。(平夷人也。)
忠义:冠军将军、宁州刺史谢恕,字茂理。(毋敛人也。)
右三人柯人士。
忠义:大将军、朝侯祭酒锡光,字长冲。(西城人也。)
右一人西城人士。
忠义:云南太守、阳迁亭侯吕凯,字季平。(不韦人也。)
右一人永昌人士。
义正: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恢,字德昂。〔俞元人也。〕
领军爨习。
御史中丞孟获。
右三人建宁人士。
辅汉将军孟琰,字休明。
右一人朱提人士。
先泥和女络。(符人也。)
右一人列女,江阳人。
大凡三州十三郡,自汉兴至三国之终,士女载传记者三百五十人。(二百九十七人士,五十三人女。)
公七人
大将二十二人
侯二十人
卿佐十四人
侍中七人
尚书五人
司隶校尉六人
州刺史十三人
郡守四十八人
国师三人
光禄大夫四人
尚书郎十二人
中书郎、将、御史六人
公车令、谏议、太中十一人
公府辟士八人
高士一人
聘士七人
征士四人
节士四人
列女四十七人
○益梁宁三州(三国)两晋以来人士目录(添立目录)
○明略:大司农、西城公何攀,字惠兴。(郫人。)
○清秀:大长秋寿良,字文淑。(成都人也。)
○果烈:西河太守柳隐,字休然。(成都人也。)
△梁、益二州都督杜祯,字文然。(成都人也。)
△度支、巴东太守柳伸,字稚原。(成都人也。)
○德行:江阳太守何随,字季业。(郫人。)
○令德:犍为太守杜轸,字超宗。(成都人也。)
△犍为太守杜烈,字仲武。(轸弟。)
△建宁太守杜良,字幼伦。(轸少弟。)
△益州刺史杜毗,字长基。(轸子。)
○德行:给事中任熙,字伯远。(成都人也。)
△涪陵太守任蕃,字宪祖。(熙子。)
○义正:郫令常勖,字修业。(江原人也。)
△州都常忌,字茂通。(勖从弟也。)
△令才:太史令高玩,字伯珍。(江原人也。)
○闳才:湘东太守常骞,字季慎。(江原人也。)
○述作:武平太守常宽,字泰恭。(骞从弟也。)
△使持节、西夷校尉张峻,字绍茂。(成都人也。)
平西将军、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王异,字彦明。(成都人也。)
勇略:雍州刺史、南中郎将、重安开国侯李阳,字叔文。(郫人。)
征虏将军、广汉、梓潼太守杨谦,字令志。(成都人也。)
右二十一人蜀郡人,在晋世。
○强济:少府、成都威侯李毅,字允刚。(妻阝人。)
△西夷校尉李钊,字世康。(毅子。)
○仁让:汉嘉太守司马胜之,字兴先。(绵竹人。)
○德义:梓潼太守王化,字伯远。(妻阝人,文表孙。)
△巴东太守王振,字仲远。(化弟也。)
△作唐令王岱,字季远。(振弟也。)
△述作:蜀郡太守王崇,字幼远。(岱弟也。)
○素隐:中书郎王长文,字德亻隽。(妻阝人也。)
△建宁太守段容,字宗仲。(广汉人也。)
右九人广汉人,在晋世。
○汉中太守李宓,字令伯。(武阳人也。)
△汶山太守李赐,字宗硕。(宓子也。)
△太傅参军李兴,字隽硕。(赐弟也。)
△广汉太守张征,字建兴。(翼子也。)
△谯国内史费缉,字文平。(南安人。二子见《寿良传》。)
○执义:衡阳太守杨,字岐之。(武阳人。)
○清正:尚书费立,字建熙。(南安人。)
右七人犍为人士,在晋世。
○卫尉文立,字广休。(临江人也。)
△武陵太守杨宗。(临江人也。)
△柯太守毛楚。(枳人。)
右三人巴郡人,在晋世。
○述作:太子中庶子陈寿,字承祚。(安汉人。)
△骠骑府掾陈莅,字叔度。(寿兄子。)
△上廉令陈符,字长信。(寿兄子。)
△建宁太守陈阶,字达之。(莅从弟。)
正直:汉中太守阎缵,字续伯。(安汉人。)
△卓略:长水校尉、荆州刺史张奕,字希祖。(南充国人。)
△令德:锡令谯同,字彦绍。(周子,见周传。)
○义烈:扬烈将军、梓潼内史谯登,字顺明。(周孙。)
右八人巴西人士,在晋世。
△清重:长水校尉吕淑,字伟德。
右一人,汉中人。
△广汉太守李骧,字叔龙。(福子。)
右一人梓潼人。
○忠义:江阳太守侯馥,字世明。
右一人江阳人。
三州后贤五十一人,并前贤四百一人。
撰曰:凡此人士,或见《汉书》,或载《耆旧》,或见郡记,或在《三国书》,并取秀异,表之斯篇。其洪伐弘显者并附载者齐之;其但见名字而不详其行故,或以有传无珍善,阙之。以副直文,为实录矣。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
巴志
一
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惟下中。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于是四隩刘、钱、《函》、张、吴、何、王等旧本皆作奥。《函海》注云:「惠校改隩。」廖本作隩。既宅,九州攸宋、明刻本作逌。清代刻本作攸。古今字。同,六府孔修,元丰本作修。嘉泰本作修。庶土交正,底刘、钱、《函》、廖本作厎。张、吴、何、王本作底。古慎字。元丰本如此。嘉泰本避孝宗讳缺一笔。惠栋校改。《函》、廖本同。财赋,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东被西渐矣。
历夏、殷、周,廖本注:「当作历虞夏殷。脱虞字,衍周字。」兹不取。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职方氏犹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宝】〔贯〕利。旧各本俱作宝利。惠校改作货利。兹按,《周礼?职方氏》:「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郑玄注:「贯,事也。谓九谷六畜等财用之事。」常氏用《职方》文,则当是贯字。兹改正。迄于秦帝。旧各本皆作「起于秦帝」。惟廖本改起作迄,无说。兹查《说文》走部:「起,能立也。」「●,直行也。」?部:「●,古文起。」「●,至也。」盖常氏谓职方之制,行至秦帝时。后人写讹为起。惠校改作●,故廖本作迄也。句断。汉兴,高祖藉之成业。〔武帝开拓疆壤〕,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旧刻皆乃字上接高祖句。当是有脱。按《
汉书?地理志》:「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址,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常氏实用其说,宛然原句,则其脱武帝一句明矣。《水经注》卷三十三,引《地理风俗记》曰:「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嶲、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兹据以补六字。故巴、汉、庸、蜀属益州。至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之〕旧皆作州。按「益州」既为州名,亦为州部属郡名。与巴、汉连称,甚碍文义。上益,亦不连州字。此益下州盖之字讹。巴、汉七郡置梁州。治汉中。以相国参军中山耿黼为刺史。元康六年,广【汉益】〔
魏梁〕州,旧各本皆作「广汉益州」。廖本注云:「当作广益梁州。」今按:所广者魏之梁州。原文当是「广魏梁州」。传钞者因魏改广汉为广魏,每见广魏字即改为广汉。展转遂并讹梁益字也。广与益为一义。廖本所注亦非。兹改二字。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荆州之新城、上庸、魏兴以属焉。凡统郡【一十一】〔十二〕,县五十八。旧本尽作「凡统郡一十一」。顾广圻校云:「当云统郡一十二。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梓潼郡、武都郡、阴平郡。县五十八者,不数省。」廖本据以入注。汉晋人记数,十、百、千、万上,例不着「一」字。原文当作「
郡十二」。县不数省者,谓如乐城、常安、宣汉,晋世已省并县,不在五十八县内。
二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殷人〕倒戈。旧各本不重殷人字,即无法句读。王本以「殷人倒戈」为句。则上句无宾词。廖本用《武成》文,补「前徒」二字。亦句无主语。必作「殷前徒」乃可。兹重「殷人」二字。意乃足矣。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函海》注云:「或改封。」其宗姬【封】于巴,廖本姬下有封字。他各本无。按常氏原意,谓因有宗姬在巴,而予巴以子爵。非谓封宗姬于巴。于,在也。巴既助伐纣有功,则何能更封宗姬夺其君位哉?抑或是巴冒姬姓往,武王以为宗姬也。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此下,旧本或空格,或连。顾广圻校稿云「当提行另起」。
三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蚕、麻、苎,旧刻本作纻。兹从钱写本作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或本作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旧本作●。《函海》作葵,注云:「原讹●。何本作葵。刘、李本亦作●。」廖本未改字,而有注云:「橙字当衍。●当作。即橙字。」今按:给客橙,三字读。●即荜茇。说详注。其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钱写作贵。者,有桃支、灵寿。其名山有涂、籍、灵台、石书、刊山。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原省韵字。故其诗曰:「川崖钱写作?。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其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刘、李、廖本作牺。他本作仪。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其好古乐道之诗曰:「日月明明,亦惟其名。谁能长生,不朽难获。」又曰:「惟德实宝,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而其失,在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