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撰曰:文王多士,才不同用,孔门七十,科不一揆,百行殊涂,贵于一致。若斯诸子,或挺璋之质,或苞瑚琏之器,或耽儒、墨之业,或韬王佐之略,潜则泥蟠,跃则龙飞,挥翮扬芳,流光遐纪。实西土之珍彦,圣晋之多士也。徒以生处限外,服膺日浅,负荷荣显,未充其能。假使植干华宇,振条神区,德行自有长短,然三赵、两李、张、何之轨,其有及之者乎!谯登、侯馥忠规奋烈,美志不遂,哀哉!
五公:司空何武司空赵戒太尉赵谦司徒赵温司空张皓
●卷十二
○序志(常璩道将)
巴、蜀厥初开国,载在书籍,或因文纬,或见史记,久远隐没,实多疏略。及周之世,侯伯擅威,虽与牧野之师,希同盟要之会。而秦资其富,用兼天下;汉祖阶之,奄有四海。梁、益及晋,分益为宁。司马相如、严君平、杨子云、阳成子玄、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任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略举其隅。其次圣称贤,仁人志士,言为世范,行为表则者,名注史录。而陈君承祚别为《耆旧》,始汉及魏,焕乎可观。然三州土地,不复悉载。《地里志》颇言山水,历代转久,郡县分建,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犹未详备。于时汉、晋方隆,官司星列,提封图簿,岁集司空;故人君学士,荫高堂,翳帷幕,足综物土,不必待《本纪》矣。
曩遭厄运,函夏滔堙,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之响,丘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反侧惟之,心若焚灼,惧益遐弃,城陴靡闻。乃考诸旧纪先宿所传并南裔志,验以《汉书》,取其近是,及自所闻,以着斯篇。又略言公孙述、《蜀书》、咸熙以来丧乱之事,约取《耆旧》士女英彦,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凡十篇,号曰《华阳国记》。
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恨璩才短,少无远及,不早援翰执素,广访博咨,流离困瘵,方资腐帛于颠墙之下,求馀光于灰尘之中,靡刂灭者多。故虽有所阙,犹愈于遗忘焉。
《蜀纪》言:“雀墒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八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纪》既以炳明,而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周苌弘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案《蜀纪》:“帝居房心,决事参伐。”参伐则蜀分野,言蜀在帝议政之方。帝不议政则王气流于西,故周失纪纲,而蜀先王;七国皆王,蜀又称帝。此则蚕丛自王,杜宇自帝,皆周之叔世,安得三千岁?且太素资始,有生必死;死,终物也。自古以来,未闻死者能更生当世;或遇有之,则为怪异,子所不言,况能为帝王乎?碧珠出不一处,地之相距动数千里,一人之血,岂能致此?子鹃鸟今云是,或曰周,四海有之,何必在蜀?昔唐帝万国时雍,虞舜光宅八表,大禹功济九州岛,后稷封殖天下。井田之制,庠序之教,由来远矣。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则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仙自上世,见称在昔。及周之末,服事于秦,首为郡县,虽滨戎夷,亦有冠冕。故《蜀纪》曰“大人之乡,方大之国”也。至于汉兴,反当荒服,而无书学乎?《汉书》曰: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若然,翁以前齐、鲁当无文学哉?汉末时,汉中祝元灵性滑稽,用州牧刘焉谈调之末,与蜀士燕胥,聊着翰墨。当时以为极欢,后人有以为惑。恐此之类,必起于元灵之由也。惟智者辨其不然,幸也。
综其理数,或以为西土险固,襟带易守,世乱先违,道治后服,若吴、楚然,固逋逃必萃,奸雄觎。盖帝王者统天理物,必居土中,德膺命运,非可资能恃险,以干常乱纪;虽饕窃名号,终于绝宗殄祀。何者?天命不可以诈诡而邀,神器不可以侥幸而取也。是以四岳、三涂、阳城、太室,九州岛之险,而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产,古无兴国。夫恃险凭危,不阶历数,而能传国垂世,所未有也。故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干运犯历,破家丧国,可以为京观也。今齐之《国志》,贯于一揆,同见不臣,所以防狂狡,杜奸萌,以崇《春秋》贬绝之道也;而显贤能,着治乱,亦以为奖劝也。
其序曰:
先王经略,万国剖分。厥甸巴、梁,式象县辰。九牧述职,贡赋以均。佐周毙纣,相汉亡秦。实繁其民,世载其俊。
——述《巴志》第一。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炎刘是应,洪祚攸长。
——述《汉中志》第二。
井络启耀,文昌契符。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岛。功冒普天,率土以休。光灵遐照,庆祚爽流。邦家济济,世德球球。
——述《蜀志》第三。
蠢尔南域,在彼要荒。汉武德振,蛮貊是攘。开州列郡,幽裔来王。柔远能迩,实须才良。甄德表失,以明纪纲。
——述《南中志》第四。
赤德中微,巨猾干篡。白虏乘衅,致民涂炭。爰迄灵、献,皇极不建。牧后失图,英雄迭进。覆车齐轨,蒙此艰难。
——述《公孙述、刘二牧志》第五。
政去王室,权流三杰。瓜分天壤,宰割民物。舍彼信顺,任此智计。大道既隐,诡诈竞设。并以豪特,力争当世。居正虑明,名号绝替。身兼万乘,籍同列国。
——述《刘先主志》第六。
乾坤混始,树君立王。天工人代,万邦是望。明不二日,地不重皇。苟非其器,穷高必亢。后主,弗虑弗臧。负乘致寇,世业以丧。
——述《刘后主志》第七。
阳升三九,品物始亨。帝失振,任非其良。赵倡祸阶,乱是用长。罗州播荡,朱旌莫亢。皮、张不造,戎丑攸行。哀哀黎元,顾瞻靡望。
——述《大同志》第八。
素精南飘,天维弛纲。薨薨特、流,肆其豺狼。荡、雄纂承,歼我益、梁。牧守颠摧,黔首卒尝。三州毁旷,悠然以荒。络结王网,民亦流亡。
——述《李特雄期寿势志》第九。
华岳降精,江汉吐灵。济济多士,命世克生。德为世俊,干为时贞。略举士女,表诸贤明。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述《先贤士女总赞论》第十。
皇皇大晋,下土是覆。化赡教洽,诞兹彦茂。峨峨俊,英秀,如岳之崇,如兰之臭。经德秉哲,绰然有裕。
——述《后贤志》第十一。
博考行故,总厥旧闻。班序州部,区别山川。宪章成败,旌昭仁贤。抑绌虚妄,纠正谬言。显善惩恶,以杜未然。
——述《序志》第十二。
撰曰:驷牡癸々,万马龙飞。陶然斯犹,阜会京畿。麟获西狩,鹿从东麋。郇伯劳之,旬不接辰。尝兹珍嘉,甘心庶几。中为令德,一行可师。玮ㄈ傥,贵韬光晖。据冲体正,平揖宣尼。道以礼乐,教洽化齐。木讷刚毅,有威有怀。锵锵宫县,磬谐谐。金奏石拊,降福孔皆。综括道检,总览幽微。选贤与能,人远乎哉?
○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
○高尚:逸民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也。)
○高尚:逸民林闾,字公孺。(临邛人。杨雄师之。见《方言》。)
○德行:治中从事李弘,字仲元。(成都人也。)
○德行:给事黄门侍郎杨雄,字子云。(成都人也。)
△文学:神童杨乌。(雄子也,七岁预父《玄》文,九岁卒。)
○文学:侍中、扬州刺史张宽,字叔文。(成都人,始受文翁遣东受七经,还以教授者。)
○文学:中郎将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也。)
○文学:谏议大夫王褒,字子渊。(资中人也。)
尚书郎杨壮。(成都人也,见杨子《方言》。)
○美秀:中郎将何霸,字翁君。(郫人也。)
○执正:大司空汜乡侯何武,字君公。(霸弟,以忠正为三公,王莽欲篡位,惮而杀之。)
△颍川太守何显。(武弟也。兄弟五人,皆在《汉书》。武子况嗣武侯,王莽时废。)
黄门侍郎邓通。(蜀人,孝文时为侍郎,甚有宠。)
卓王孙。(临邛人,见《食货志》。姑仍旧列于“执正”目下。)
○政事:左曹、卫将军护军都尉陈立,字少迁。(临邛人,历柯、巴郡、天水三郡太守,治为天下最。)
○节士、太中大夫章明,字公孺。(繁人也。)
○节士、尚书郎侯刚,字直孟。(繁人也。)
○节士、尚书郎王嘉,字公卿。(江原人也。)
○节士、美阳令王皓,字子离。(江原人也。)
右十九人在前汉。(其侍郎田仪、杨德意无善事,在中也。)
○知士:博士罗衍,字伯纪。(成都人也。)
○德政:益州太守王阜,字世公。(成都人也。)
△长沙太守任循,字伯度。(成都人也。少失父,后为长沙,父流离远届长沙,为郡五官,父母识知,是事在精通也。)
○公亮:大司农、司隶校尉任,字文始。(循子也。)
△徐州刺史任恺,字文悌。(弟也。)
○文学:校书郎杨终,字子山。(成都人也。)
○文学:侍中、汉五更张霸,字伯饶,谥曰“文父”。(成都人也。)
聘士张楷,字公超。(文父子也。)
△聘士张光超。(公超弟也。)
尚书张陵,字处冲。(公超子也。自陵之后,世有大官。)
△义士赵定。(成都人,以延仁赴义、济穷恤乏为业。)
○保贵:太尉、司徒、司空、特进、厨亭文侯赵戒,字志伯。(定子。)
○文学:国师、太常赵典,字仲经。(戒第二子也。)
○忠亮:太尉、司徒、郫忠侯赵谦,字彦信。(戒孙也。其子孙袭厨亭侯,不显。)
○道德:司徒、司空赵温,字子柔。(谦弟。自是后世有二千石。)
○义烈:侍中、长水校尉常洽,字茂尼。(江原人也,见《赵温传》。)
○道德:侍御史常翊,字孟元。(江原人,在赵太尉公《耆旧传》。)
○述作:谒者仆射何英,字叔俊。(郫人也,作《汉德春秋》。)
△经治:犍为属国何汶,字景由。(英孙也。)
○高士杨由,字哀侯。(成都人也。见后汉《方术传》。)
△笃爱:高士侯祈,字升伯。(繁人,文父杨序弟子。)
○笃爱:博士杨班,字仲桓。(成都人也,何苌弟子。)
○公府辟士罗衡,字仲伯。(郫人,亦苌弟子也。)
○至孝:孝廉禽坚,字孟由。(成都人也。)
○推贤:美阳令柳宗,字伯骞。(成都人也。)
△求次方。
△王仲曾。
△张叔辽。
△殷知孙。(并蜀人,伯て所拔,皆至牧守,失其官名。)
○匡正:治中从事张充,字伯春。(江原人也。)
○匡正:司空辟士李A4,字孟元。(江原人也。)
○猛略:部从事杨竦,字子恭。(成都人也。子统为二千石,失其官。)
○守宪:治中从事陈湛,字子伯。(成都人也。)
○节士仲昱。(成都人也。)
高士王广。(皓子也。父为公孙述所聘,自刎。广逃匿。述破后,郡及州命、察举,皆不往,曰:“吾不能复仇,敢慕当世荣利也?”)
○仁义:志士任末,字叔本。(繁人也。)
○烈士、严道主簿李磬,字文寺。(严道人也。)
○义烈:郡功曹史朱普,字伯禽。(广都人也。)
巴郡太守朱辰,字符燕。(广都人也。)
述作:汉中太守郑廑,字伯邑。(临邛人也。作《耆旧传》。)
右四十人驰名后汉。(尚书郎张俊,失其行事,不载。学士张宁见《朱仓传》。)
○大鸿胪何宗,字彦英。(郫人也。)
双柏长何双,字汉偶。(宗子。)
○颖逸:广汉、犍为太守何祗,字君肃。(郫人也。)
○忠勤:辅汉将军张裔,字君嗣。(成都人也。)
○玄寂:太常杜琼,字伯瑜。(成都人也。)
侍中常竺,字代文。(江原人也,在《耆旧传》。)
安南将军张表,字伯达。(成都人也。伯父肃,广汉太守。父松,字子乔,州牧刘璋别驾从事。)
永昌太守王伉。(成都人。见《蜀书》。)
右八人在刘氏世。
○五更张霸夫人司马敬。(成都人也。)
○公乘会妇张氏。(广都人也。)
○犍为杨凤妻陈助。(临邛人也。)
○广汉便敬宾妇常元。(江原人,广都令常良女也。)
○殷氏妇常靡。(江原人,常仲山女也。)
○赵侯夫人常纪。(江原人,常常侍女。)
○景奇妻罗贡。(郫人罗倩女也。)
○赵宪妻何玄。(郫人也。)
○朱叔贤妻张昭仪。(繁人也。)
○广柔长姚超二女姚妣、饶。(郫人也。)
○广汉王遵妻张叔纪。(霸女孙也。)
右十二人列女。
右蜀郡士女七十九人。(六十七人士,十二人女。)
明略:渡沔侯范目。(阆中人也。)
文学:聘士洛下闳,字长公。(阆中人也。)
玄始:侍御史任文孙。(阆中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