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
○论曰:<玄 ><乐浪>,本<朝鲜>之地,<箕子>所封。<箕子>敎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设禁八条。是以其民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飮食以 豆,此仁贤之化也。而又天性柔顺,异于三方。故<孔子>悼道不行,欲浮 于海以居之,有以也夫。然而『易』之"爻,二多誉,四多惧,近也。"<高句丽>自<秦><汉>之后,介在<中国>东北隅,其北邻,皆天子有司,乱世则英雄特起,僭窃名位者也,可谓居多惧之地,而无谦巽之意,侵其封 以雠之,入其郡县以居之。是故兵连祸结,略无宁岁。及其东迁,値<隋><唐>之一统,而犹拒诏命以不顺,囚王人于土室。其顽然不畏如此,故屡致问罪之师。虽或有时设奇以陷大军,而终于王降,国灭而后止。
然观始末,当其上下和,众庶睦,虽大国,不能以取之,及其不义于国,不仁于民,以兴众怨,则崩溃而不自振。故<孟子>曰:"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左氏』曰:"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有味哉,斯言也!夫然则凡有国家者,纵暴吏之驱迫,强宗之聚敛,以失人心,虽欲理而不乱,存而不亡,又何异强酒而恶醉者乎?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二。
二三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三。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零零零零
百济本纪第一。
始祖<温祚王><多娄王><己娄王><盖娄王><肖古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元年
○<百济>始祖<温祚王>,其父,<邹牟>,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或云:"<朱蒙>,到<卒本>,娶越郡女,生二子。"]及<朱蒙>在<北扶余>所生子,来为太子。<沸流><温祚>,恐为太子所不容,遂与<乌干><马黎>等十臣南行,百姓从之者,多。遂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滨。十臣谏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其天险地利,难得之势,作都于斯,不亦宜乎?"<沸流>不听,分其民,归< 邹忽>以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是<前汉><成帝><鸿嘉>三年也。<沸流>以< 邹>,土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扶余>为氏。[一云:始祖<沸流王>,其父<优台>,<北扶余>王<解扶娄>庶孙。母<召西奴>,<卒本>人<延 勃>之女,始归于<优台>,生子二人,长曰<沸流>,次曰<温祚>。<优台>死,寡居于<卒本>。
后<朱蒙>不容于<扶余>,以<前汉><建昭>二年,春二月,南奔至<卒本>,立都号<高句丽>,娶<召西奴>为妃。
其于问{开}基创业, {颇}有内助,故<朱蒙>宠接之特厚,待<沸流>等如己子。及<朱蒙>在<扶余>所生<礼>氏子<孺留>来,立之为大子{太子},以至嗣位焉。于是,<沸流>谓弟<温祚>曰:"始,大王避<扶余>之难,逃归至此,我母氏倾家财,助成邦业,其勤劳多矣。及大王厌世,国家属于<孺留>,吾等徒在此,郁郁如 赘,不如奉母氏,南游卜地,别立国都。"遂与第{弟}率党类,渡<浿><带>二水,至< 邹忽{弥邹忽}>以居之。『北史』及『隋书』皆云:"<东明>之后有<仇台>,笃于仁信。初立国于<带方>故地,<汉><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女妻之,遂为东夷强国。"未知孰是。]
元年,夏五月,立<东明王>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谓群臣曰:"<靺 {靺鞨}>连我北境,其人勇而多诈,宜缮兵积 ,为拒守之计。"三月,王以族父<乙音>,有智识胆力,拜为右辅,委以兵马之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靺鞨>侵北境,王帅劲兵,急击大败之,贼生还者十一二。冬十月,雷。桃李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四年
○四年,春夏,旱,饥,疫。秋八月,遣使<乐浪>修好。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五年
○五年,冬十月,巡抚北边,猎获神鹿。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六年
○六年,秋七月辛未{辛卯}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零八年
○八年,春二月,<靺鞨>贼{兵}三千来围<慰礼城>,王闭城门不出。经旬,贼粮尽而归。王简锐卒,追及<大斧岘>,一战克之,杀虏五百余人。秋七月,筑<马首城>,竖<甁山>栅。<乐浪>太守使告曰:"顷者,聘问结好,意同一家,今逼我疆,造立城栅,或者其有蚕食之谋乎?若不 旧好, 城破栅,则无所猜疑。苟或不然,请一战以决胜负。"王报曰:"设险守国,古今常道,岂敢以此,有 于和好?宜若执事之所不疑也。若执事恃强出师,则小国亦有以待之耳。"由是,与<乐浪>失和。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零年
○十年,秋九月,王出猎,获神鹿,以送<马韩>。冬十月,<靺鞨>寇北境。王遣兵二百,拒战于<昆弥川>上。我军败绩,依<靑木山>自保。王亲帅精骑一百,出<烽岘>,救之。贼见之,卽退。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一年
○十一年,夏四月,<乐浪>使<靺鞨>袭破<甁山>栅,杀掠一百余人。秋七月,设<秃山><狗川>两栅,以塞<乐浪>之路。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王都老 化为男。五虎入城。王母薨,年六十一岁。
夏五月,王谓臣下曰:"国家东有<乐浪>,北有<靺鞨>。侵 疆境,少有宁日。 今妖祥屡见,国母弃养,势不自安,必将迁国。予昨出巡,观<汉水>之南,土壤膏 。宜都于彼,以图久安之计。"秋七月,就<汉山>下,立栅,移<慰礼城>民户。八月,遣使<马韩>,告迁都。遂畵定疆 ,北至<浿河>,南限<熊川>,西穷大海,东极<走壤>。九月,立城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正月,(+来)迁(+<汉山>)都。二月,王巡抚部落,务劝农事。秋七月,筑城<汉江>西北,分<汉城>民。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正月,作新宫室,俭而不陋,华而不侈。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七年
○十七年,春,<乐浪>来侵,焚<慰礼城>。夏四月,立庙以祀国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一八年
○十八年,冬十月,<靺鞨>掩至,王帅兵,逆战于<七重河>,虏获酋长<素牟>,送<马韩>,其余贼尽坑之。十一月,王欲袭<乐浪><牛头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还。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二月,王设大坛,亲祠{祀}天地,异鸟五来翔。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秋八月,筑<石头><高木>二城。九月,王帅骑兵一千,猎<斧岘>东,遇<靺鞨>贼,一战破之,虏获生口,分赐将士。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秋七月,王作<熊川>栅。<马韩>王遣使责让曰:"王初渡河,无所容足,吾割东北一百里之地,安之,其待王不为不厚。宜思有以报之,今以国完民聚,谓莫与我敌,大设城池,侵犯我封疆,其如义何?"王惭,遂坏其栅。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王宫井水暴溢。<汉城>人家马生牛,一首二身。日者曰:"井水暴溢者,大王勃兴之兆也,牛一首二身者,大王幷 国之应也。"王闻之喜,遂有幷呑<辰><马>之心。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秋七月,王曰:"<马韩>渐弱,上下离心,其势不能又{久}。 为他所幷,则唇亡齿寒,悔不可及。不如先人而取之,以免后艰。"冬十月,王出师,阳言田猎,潜袭<马韩>,遂幷其国邑,唯<圆山><锦岘>二城固守不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夏四月,二城降,移其民于<汉山>之北,<马韩>遂灭。秋七月,筑<大豆山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二月,立元子<多娄>为太子,委以内外兵事。夏四月,陨霜害麦。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分国内民户,为南北部。夏四月,雹。五月,地震。
六月,又震。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三年
○三十三年,春夏大旱。民饥相食,盗贼大起,王抚安之。秋八月,加置东西二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四年
○三十四年,冬十月,<马韩>旧将<周勤>,据<牛谷城>叛。王躬帅兵五千,讨之,<周勤>自经。腰斩其尸,幷诛其妻子。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秋七月,筑<汤井城>,分<大豆城>民户,居之。八月,修葺<圆山><锦岘>二城,筑<古沙夫里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春三月,雹大如 子,鸟雀遇者死。夏四月,旱,至六月乃雨。<汉水>东北部落饥荒,亡入<高句丽>者一千余户,<浿><带>之间,空无居人。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三八年
○三十八年,春二月,王巡抚,东至<走壤>,北至<浿河>,五旬而返。三月,发使劝农桑,其以不急之事扰民者,皆除之。冬十月,王筑大坛,祠{祀}天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零年
○四十年,秋九月,<靺鞨>来攻<述川城>。冬十一月,又袭<斧岘城>,杀掠百余人,王命劲骑二百,拒击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一年
○四十一年,春正月,右辅<乙音>卒,拜北部<解娄>为右辅。<解娄>,本<扶余>人也。神识渊与{奥},年过七十,旅{ }力不愆,故用之。
二月,发<汉水>东北诸部落人年十五岁以上,修营<慰礼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秋八月,王田<牙山>之原五日。九月,鸿 百余集王宫。日者曰:"鸿 ,民之象也,将有远人来投者乎!"冬十月,<南沃沮><仇颇解>等二十余家,至<斧壤>纳款。王纳之,安置<汉山>之西。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五年
○四十五年,春夏大旱,草木焦枯。冬十月,地震,倾倒人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温祚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春二月,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元年
○<多娄王>,<温祚王>之元子。器宇宽厚,有威望。<温祚王>在位第二十八年,立为太子,至四十六年,王薨,继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王)谒始祖<东明>庙。二月,王祀天地于南坛。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三年
○三年,冬十月,东部<屹于>,与<靺鞨>战于<马首山>西,克之,杀获甚众。王喜,赏<屹于>马十匹租五百石。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四年
○四年,秋八月,<高木城><昆优>,与<靺鞨>战,大克,斩首二百余级。九月,王田于<横岳>下,连中双鹿,众人叹美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立元子<己娄>为太子。大赦。二月,下令国南州郡,始作稻田。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右辅<解娄>卒,年九十岁。以东部<屹于>为右辅。夏四月,东方有赤气。秋九月,<靺鞨>攻陷<马首城>,放火,烧百姓庐屋。冬十月,又袭<甁山>栅。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一零年
○十年,冬十月,右辅<屹于>为左辅,北部<眞会>为右辅。十一月,地震声如雷。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谷不成,禁百姓私酿酒。冬十月,王巡抚东西两部,贫不能自存者,给谷人二石。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春二月,宫中太槐树自枯。三月,左辅<屹于>卒,王哭之哀。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春夏旱。虑囚,赦死罪。秋八月,<靺鞨>侵北鄙。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春二月,王命东部,筑<牛谷城>,以备<靺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六年
○三十六年,冬十月,王拓地至<娘子谷城>。仍遣使<新罗>请会,不从。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七年
○三十七年,(+秋八月)王遣兵攻<新罗><蛙山城>,不克,(+冬十月),移兵攻<狗壤城>。<新罗>发骑兵二千,逆击走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三九年
○三十九年,攻取<蛙山城>,留二百人,守之,寻为<新罗>所败。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三年
○四十三年,遣兵侵<新罗>。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六年
○四十六年,夏五月戊午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七年
○四十七年,秋八月,遣将侵<新罗>。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八年
○四十八年,冬十月,又攻<蛙山城>,拔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四九年
○四十九年,秋九月,<蛙山城>为<新罗>所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多娄王五零年
○五十年,秋九月,王薨。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元年
○<己娄王>,<多娄王>之元子。志识宏远,不留心细事。<多娄王>在位第六年,立为太子,至五十年,王薨,继位。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遣兵侵<新罗>边境。夏四月乙巳,客星入紫微。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八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六月,地震,裂陷民屋,死者多。
二三卷百济本纪一己娄王一四年
○十四年,春三月,大旱,无 {麦}。夏六月,大风拔木。